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手头有两份报纸,分别是2002年5月8日的××时报B1版和××晚报A3版。在这两份报纸上有一篇内容相同的社会新闻稿件,但细细比较之后,却发现这两篇报道大相径庭。××时报B1版题为《抓二奶找错了门无辜市民遭耳光》的报道称:“昨日,家住南京栖霞区吉祥花园的宋女士在自己家中被闯进来的陌生老太婆扇了一记耳光,待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老太婆从江西赶到南京抓‘二奶’找错了门。”××晚报A3版题为《抓“二奶”找错门》的报道称:“昨天,一名千里迢迢来南京抓‘二奶’的女士,却敲错了房门,结果闹出了一场大笑话。该女士姓…  相似文献   

2.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3.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成为人们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一大顽症。许多会议新闻的写法一般是这样的:××会议于××日在××举行。××在会议上讲了话,××强调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参加会议的还有……这种新闻的表现方式的确让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可以说,这种新闻也迫切需要挤水分。正因为如此,《挤“水分”》这篇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特写,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们试从三个层面作出分析: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挤“水分”》是对数字出干部、数字出政绩腐败现象的深刻而生…  相似文献   

5.
一家报纸在一篇题为《要“算”才能“了”》的文章中写道:“因此,应该提倡积极的、名符其实的‘算了’……”;一份漫画报纸在题为《佳句分析》一文中用了“竞竞业业”;一张晚报在题为《杨振宁关于做学问的三点建议》一文中说:“……第三点建议是,不要怕不按步就班的学习方法……”;一本电影杂志在一篇题为《让女豪杰们收鞭下马吧!》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这个公司之所以“金枪”难倒,就因为它有不寻常的“保护” 1994年10月29日,《中国××报》刊登了一封题为《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谁来管》的记者来信,反映某省一家打着××市石油公司牌子的个别经营者,“无视国家规定投资上百万元在××地方搞重复建油库”的问题。文章见报后,被批评者一方面派人千里迢迢到北京报社“澄清”和“控告”,责令报社作更正,否则,要“在法庭上见”;另一方面在当地抓紧四处活动,以利对付“报社再次来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7.
某县在推销本地产的啤酒时搞“摊销”,笔者所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因分配的啤酒卖不掉,便来了个“三一三十一”,要求本单位每个职工喝20瓶啤酒。这事引起群众的不满,我写了一篇小言论《推销·吃销·吃勿消》,寄给一家报纸,旨在批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没想到,4月25日这家报纸在《从读者中来》栏目刊出时,竟改动了我文中的“一位公司经理日前诉说”这句话,在“公司”前面无中生有地加上“食品”二字。编者又根据我的通讯处,在署名前注明“××省  相似文献   

8.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0.
《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通迅(刊登在《陕西日报》1985年2月4日1版)。陕报负责同志在一次全社大会上表扬这篇通迅“具有陕北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此稿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后,《新闻知识》编辑部多次约我写点经验体会文章,实感盛情难却,再推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我是新闻战线上一名新兵(1983年7月大学毕业分到陕报),写不出什么经验,只能说说自己采写此稿的一些感想。我大学毕业改行当了新闻记者,一到报社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围绕南京栖霞山发现的一幅“飞天”壁画,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唱开了“对台戏”。《××晚报》说《中国发现“东敦煌”》,《××日报》则称《专家质疑“东敦煌”之说》;《××晚报》称《国际学者盛赞“东敦煌”》,《××日报》马上来个《考古报道莫炒作》;《××晚报》紧接着以《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专家细释“东敦煌”》、《“东敦煌”为何长期遭冷落》“辟谣”和反诘……一时间,关于“东敦煌”的“争论”变成  相似文献   

12.
摘者与作者     
我爱读文摘类报刊,自费订了四、五份;也爱看各种报纸上的文摘版,见到就读。读得多了,时间长了,竟发现这“摘文”的署名,亦是有讲究、显精神、见境界的问题。一是有作者无“摘者”。如人民日报的《每周文摘》,河南日报的《文苹》,新闻出版报的《采风》等,这些文摘版摘的文章,通通注明摘自××报刊。原作者××,唯独不见“摘者”。摘文,沙里淘金,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改写提炼,是要下一番功  相似文献   

13.
写稿如用药     
本人是学医出身,当金华日报通讯员九年来,深感写稿用药之同理。 1991年6月24日我在《金华日报》“科技”版发表了一篇稿子《神奇的苦丁茶》,以武义县某村项××一家人长期饮服苦丁茶后身体健康为  相似文献   

14.
初读《经济参考·周末版》,你会觉得它“四不象”:它是副刊,却不乏新闻和言论;它登的多是经济新闻,却篇篇好似文学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副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有人版版拜读,不漏一篇;有人期期收藏,分类剪贴;有人欣然命笔,一试身手。这是为什么呢? “副”不离“正”《新闻工作手册》上这样解释“副刊”二字:“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主要发散文、杂文、游记、小品、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然而,《经济参考》的报人们却另有一套理论:经济报纸办副刊不能离开经济生活为消闲而说闲,它  相似文献   

15.
《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第91页刊登了一篇题为《用错“家书”》的文章。该文开头云:“吴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北大时曾得亲炙受业的机会,成为他的入室弟子。”笔者以  相似文献   

16.
北京电视台第一套节目,3月4日-18日在新闻联播之后,陆续播放了一组反映北京改革发展面貌的“今日话题”系列节目,《北京2001·××篇》共15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专题片:一是全面反映了北京2001年的改革发展情况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经济篇、科技篇、体育篇、法制篇、精神文明篇、文化篇、城市建设篇、人大篇、农业篇、党的建设篇、市民生活篇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新八仟代慰安所,武昌西宫街×号;菊水慰安所,武昌斗级营××号;朝乃安慰安所,九江丁官路慎德里××号;第二花月慰安所,镇江马棚巷××号;立花楼慰安所,上海万安路×××号;曙——海军慰安所,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美楣里××号……”这是上海市档案馆新近在馆藏的一册名为《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的日文资料中发现的有关日寇侵华期间设立“慰安所”的罪证记载。这本《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厚达1000多页,于1942年8月由日本上海金风社调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19.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20.
张卫山 《图书馆杂志》1994,13(4):16-17,45
1992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科委根据科技情报界的要求,决定把“科技情报”这一名称改为“科技信息”……,在今后的宣传中,特别是外事活动中,少用或不用“情报”一词,而以“信息”代之。于是乎,各地文献情报部门纷纷改名为××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事实上,情报并非如此简单。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来仍然有必要对此问题再进行一番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