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台湾洪范出版社始终坚持以铅字排版出书,但最近在完成《徐志摩全集》铅字排版以后,终于改用电脑排版。因为,台湾目前唯一仅存活字版印刷的永裕印刷厂,最近宣布结束活版,改为电脑排版。从此,台湾的铅字排版正式走进历史。台北市众多印刷厂一向以活字排版承印书刊和零件,自从10年前出现电脑排版的强劲对手后,生意一落千丈,迫使许多印刷厂改弦更张,现在连最后一家也没有活版了。洪范出版社发行人认为,铅字加油墨能使字体看起来特别灵活,而且有立体感,所以他们特别喜欢铅印。据说目前英国、日本仍保留活字版印诗集,成品相当考究。洪范也做过调  相似文献   

2.
电脑照排出片带来的新问题王慷电脑照排的普及,以其速度快、占地少、没污染、校改容易、字体规格编排格式适应性极强而迅速超过铅字排版,从而大大缩短了排印周期,提高了印刷质量,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但是,由于排版过程完全在计算机中进行,也出现了一些过去铅字排版时...  相似文献   

3.
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汉字文化,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字体设计中所包涵的精髓,也许值得每一位“设计家”学习、继承与探索。中文印刷字体设计大赛的举办,意在将古老的汉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手法相结合,以促进印刷字体的创新,丰富印刷字体的种类,提高中文书刊、报纸等各种印刷品的质量,藉此推动中文电脑字体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心计算机字库中的不规范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大、中型印刷厂都已由传统的铅字排版改为计算机照排,无论是文章、标题的编排格式,还是字体变化,电脑照排质量优胜于铅字排版,大多数报社、杂志社乐于采用电脑照排.目前计算机字库均按国家标准收入汉字6763个,这些字理应为规范字.但是,在一些电脑照排的文章中(包括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字,影响了报刊杂志的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5.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5月23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首届“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发布会,正式拉开了字体设计大赛的帷幕。新闻出版署科技处处长谢俊旗、国家语委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肖建国等领导出席了发布会。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举办字体大赛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印刷字体创新、培养字体设计人才、丰富印刷字体种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方正电子总裁肖建国就此发表讲话: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北大方正也为中国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相似文献   

6.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任伟泉 先生 中国有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正是印刷术这一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技发明,曾经造就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北大方正也正是从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汉字入手,逐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北大方正为中国出版业的现代化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中国是汉字的故乡,弘扬汉字文化、丰富印刷出版物版面等多方面的需求,也迫切需要在传统印刷字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举  相似文献   

7.
电脑,如今已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它的出现,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出版印刷行业,电脑的出现更是使排版印刷技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排版技术主要是采用铅字印刷,这种印刷技术存在着版面不干净、字迹不清楚、错漏较多、修改困难等明显缺点。而电脑排版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它不但具有版面漂亮、宇迹清晰、修改容易(增字或减字时电脑会自动重新排列,改变字体只需按一两个键,顷刻即可完成)等优点,还具有储存方便等特点,我们可以把所编辑的刊物通过电脑光盘刻写机转化为数据存入光盘,往往一个小小的光盘就可以把创刊…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汉字字体演变发展历程,对汉字传统印刷体的源流进行探讨,分析了汉字印刷字体形成的特性,例证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字体风格。文章旨在通过对汉字各时期字体风格的研究,为古籍鉴定增添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部用中文铅活字排印的书是马礼逊1815年开印的中英文混排的《中国语文词典》,其铅字是手工刻的。印刷史和出版史研究者张秀民和叶再生历来都认为该词典有一个专刻活字的准备阶段,活字是反复使用的。该词典仅印600部,国内极罕见,未曾验证。最近汪家熔找到了原书,从4836页原书看,自始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印刷字体设计及汉字部件分析朱志伟随着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系统在印刷界的广泛应用,使中国的印刷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印刷字体设计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字体设计如何与计算机相结合。目前的计算机印刷字体在制作方法上虽然不同的公司...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9,(4)
采用电脑文字录入和编辑排版,然后进入胶印程序的印刷工业革命,早已让铅字印刷成为历史。但是,电脑毕竟不是人脑,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电脑及软件本身受模式化控制局限,使得电脑排版中的文字差错率,要比过去铅字排印中的差错率高得多。有的好多错误字词的出...  相似文献   

12.
5月17日,首都图书馆多功能厅里热闹非凡。几名读者正在专家的指导下用木雕版制作年画。这里正在举办“印刷术的魅力”讲座互动1+1活动,来自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专家不但为现场读者展示了精湛的印刷技艺,还为听众细心讲解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并对雕版、活字、丝网、铅字、胶印、数码6种印刷技术进行了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追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正楷活字——汉文正楷——的历史,探讨书写和印刷字体在阅读习惯和审美上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同时反映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致力于发展民族出版印刷事业,在弘扬和保存中华文化的事业中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西文善本中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菲 《图书馆杂志》2004,23(7):70-72,66
中国的雕版印刷以及泥活字、木活字技术由丝绸之路西传欧洲,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金属铅活字机械化印刷技术。金属活字印刷使图书得以大量印刷发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出版商的版权保护意识。早期西文善本中最能反映这一意识的是书中的“书末题属”和“印刷纹章”。本文试对早期西文善本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做一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7.
编辑们的办公桌上,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来稿,也没有剪刀、浆糊和墨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微机,各工作环节都是电脑化。印刷厂里,见不到铅字和铅版,制版,印刷、分发也采用电脑,整个过程是全自动化的。这是我在日本几家新闻社见到的情景。“日本的报纸编辑可没有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变迁,从绍兴雕版印刷最早的文献记载、绍兴雕版印刷的兴衰、吕抚的活字泥版印刷、木活字排印谱牒等四个方面来考述古代绍兴印刷业,探讨其渊源。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的印刷出版业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过程。20年前,中国所有的报社都还在采用铅字排版,随着印刷科技的发展,激光照排、飞机运送报纸版面纸型、卫星传版、直接输出整页彩色版面等先进技术不断在报纸印刷中得到应用。今天,一个全新的报纸出版印刷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20.
第三时期(开创复制技术的时期)——公元八世纪前后至公元1455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开创了图书的复制技术。这个时期,始于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时间约在八世纪前后。雕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书籍依靠手抄时代的结束,开创了印刷复制的新时代,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空前繁荣。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公元1041~1048年间,中国人毕升首创胶泥活字,又开创了活字排版印刷的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尽管毕升的胶泥活字还有缺点,但它是一种新技术的创造。这个创造也是得来不易的,是人类经过近三百年雕版印刷实践后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