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但是,因为社会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滞后性,从福利到舆论,社会都没有为单亲家庭提供和完整家庭一样的待遇,以致给子女、父母以及社会都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化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了单亲家庭子女正常社会化的障碍,对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法律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谋求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但各高校无论甲方还是乙方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注册前后的法律地位问题、实施行为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认识不够,研究不透,针对这两个问题结合相关法条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平稳、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4.
阮富坚 《广西教育》2013,(43):92-93
高校法律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法律行为模式、法律观念和法律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法律文化与法律社会化相互包涵、相融、促进的关系,探讨了法律文化传播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法律职业教育在方法或者内容上较多关注于法学本身专业技能培养,而较少关注综合性、跨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地适用现实生活需要,借鉴各学科知识技能,走综合性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或许是法律职业教育值得探讨的路径或方式之一。西方现代家事调解的职业化、专业性和综合性不仅值得调解实务借鉴,也对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社会化、专业性发展有所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诊所法律教育兴起于60年代的美国,其价值主要体现为法律实用主义,为法科学生提供真实的法律实践体验和社会化法律教育途径。其目标主要在于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其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训练、真实代理以及案例研讨等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法制经济,但法律并不是天然地被使用、遵守的,这就要求法律社会化的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法律社会化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法律社会化的进行能强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成员的法律社会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存在着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探讨法律社会化的内在机制。以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生认识论存在认知同构和形成机制一致性,指出法律社会化是个体经历对法律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促进法律社会化提供可供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法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迈上了从法律规范到法群再到第三法域的发展路径上来。立足于社会本位思想的指导,以社会利益为重的社会法在解决这些社会难题时展现了蕴涵其中的实质社会正义、社会连带责任、人权保障及社会协调的法律思想。笔者阐述了法律社会化思潮下社会法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社会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修改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路径。法律修订、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是我国法律修改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各有其优势。立法机关根据需要适时地选择一种方式或交替使用多种方式对法律进行修改。考察我国法律修改实践,立法机关在运用这三种法律修改方式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法律修改已经成为立法工作重点的背景下,立法机关应当着手完善法律修改方式以提升法律修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的核心就是法律信仰、法律精神。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法制德育课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取丰富的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精神,坚定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称《物权法》)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这在中国立法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欣喜之余却有些微遗憾,就是《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制度,更勿论对法定居住权进行规范。在物权社会化的世界趋势下,社会公共利益日显重要,而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世纪号角声中,弱势群体的保护应该奏出最强之音。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广义的物权立法框架中确定法定居住权制度,并使其定义、性质、法律关系的内容在法律上有所反映,从而实现法律保护弱者利益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权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判例制度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判例制度与判例法有本质的区别,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即法律的起源,法的生长点,解释、说明制定法,解决当前司法标准的不统一,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法官正确地适用法律,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及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的纳领性献。本主要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中四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法制统一观、法本质观、法价值观、法运动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因此,探讨《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法治改革进程的发展,法律职业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法律职业及其共同体的参与和努力推进司法改革、实现法制现代化,已成为法律界的基本共识。法律共同体是在对于法律事业团体性的研究中,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家等组成的法律职业群体。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没有疆域的法律事业共同体、解释共同体以及协作共同体。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没有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大批高水平的法律人才,就难以真正进行法治建设。本文对在司法改革背景下中日法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考察日本法学教育特征及其改革前景,结合中国法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比较法的角度提出对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可供借鉴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就法治的解构与分析而言,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运作机制。贯穿于这种运作机制的始终不可或缺的主线就是法律自治。法律自治既是法治的题中之意,又是通向法治之境的路径。法律自治包括三重意境,即法律的权威来自法律、法律人是法律自治的动因、法律自治要求平等待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法律援助专职律师.以国家援助为主,以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法律援助为辅的混合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