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来看,机械论支配下的传统教学思维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科学,传统教学思维应向复杂性思维转向,即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从还原论思维向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比较"内含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实体性思维,存在于实体之间,致力于结构性的并置和借鉴;一种是关系性思维,存在于关系之中,致力于建构性的理解与对话.但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替代关系,而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融合升级的辩证关系.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思维逻辑不仅意味着生成性的结构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实践,而且意味着理解性的主观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哲思,体现着人类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比较教育不只是基于若干研究对象的实体性对比和对照,更是以关系性思维在关系间建立人类理解的学问,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性存在,达成国际理解的复杂转换过程.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不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人文主义转向,而且也是对比较教育学科人文价值的再认识,最终将有助于推动比较教育研究成为一种总体性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思维变革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思维是教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思想前设,也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主题.当前,教学思维的变革正经历三种转向:教学本质的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变;教学过程的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变;教学目的的工具性思维向价值性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4.
郭文锋 《文教资料》2010,(31):97-9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超越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主要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由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既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向。这一转向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第一次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这为我们科学地、辩证地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生成性思维:现代德育研究的思维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中汲取养份是理论研究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德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当代西方哲学从本质主义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向在给当代哲学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当代德育研究晓示了方向。从本质主义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是当代德育走出实效性低下困境的必然选择。由于生成性思维观照下的德育研究立足于德育的生活世界,有助于德育研究走出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从而为理论创新和独特方法论的形成奠定思维前提。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中,德育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是德育理论的解释者更是德育生活实践的描述者,不仅是布道者,更应该是充满浓郁人文韵味的关怀者。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今社会网络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往空间,大量的生活资讯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面对浩瀚的数据海洋,人们的思维应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即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多样,着重从整体出发,学会系统、综合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实体性思维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在大学生人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实践性思维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一种可选择的哲学基础,探讨了实践性思维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现大学生人性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生成性思维:教育学思维的应然走向 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但是,哲学的本意并不在于提供一幅世界图景,而是经此种图景向人们展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换言之,任何世界观本质上都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综观整个西方哲学,从阿那克西曼尼的“气”、巴门尼德的存在到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再到笛卡尔的我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他们都试图找到一种超历史、普遍有效的理论及标准。于是,“在西方文化中便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与终极价值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便出现了一个转折,即由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生成"作为一种思想,在古希腊就已产生,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开始于现代哲学。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具有重关系、重创造、重非线性、重过程、重具体等特征。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下,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学是过程性的存在,具有无限创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颇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话语。在这种话语的背后,其实最为根本的隐喻了人们看待教育世界的思维视角转换,即由以往工具化教育的本质主义思维定式转向了生活教育哲学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了整体性、体验性、民主性、开放性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恒定性与境遇性分别是在预成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看到的教学图景。应然的教学是境遇性与恒定性的统一,但由于理性思维的膨胀,人们一直痴迷于恒定性的探求而忽略甚至压抑了境遇性。强调教学的境遇性是对传统中人们过于重视恒定性的纠正。恒定性是对教学静态的描述,境遇性是对教学动态的表征,它们是教学性状的两个极点,二者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的区域,从而存在无数的教学形态,当我们将其中的一种形态当作教学的全部形态时,教学就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维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综合体,是对教育实践的观念化概括和升华。教育启蒙思维是在教育的"启蒙"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启蒙"为精神向度、实践目的论和方法论支撑的观念形态,其实践指向即是"使人成为人"的启蒙教化,体现着超越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当代,推动教育启蒙思维的实践转化,需要坚持"人的启蒙"的使命,使其突破"奴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束缚,并积极转向"人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复杂性思维的非线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开放性特征为研究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范式。在复杂性思维范式下,通过对生成性目标复杂属性分析,为生成性目标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有效的阅读活动,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作用。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使得阅读教学主动、生动、积极,有深度、有广度,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思维分类体系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史上,对思维分类问题已有多种研究。思维的分类体系是以思维的经验和相关研究为基础,骊定的思维观为理论前提,以思维概念为被分对象和最高属概念,以内涵分类为主导方法而建构起来的,以思维的因素类型为第一层次,统一着不同亚层次类型而结构起来的系统体系。通过因素分析的分类,可得到十二种因素型思维:主体型思维、逻辑规律型思维、对象型思维、根据型思维、目的型思维、工具型思维、方向型思维、成果型思维、状态型思维、行为型思维、环境型思维、品质型思维。这些因素类型分别统一不同亚层次分类类别而结构起思维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当中。通过分析"大学—社会"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明晰高等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内在逻辑,并由此对大学发展历史进行再思考可知,全球化将推动大学在继续满足民族国家建构根本需要的同时,由地理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这一趋势促使我们必须转变对于高等教育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应以坚守大学根本作为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