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猎户》一文:写红色崖三面坡上栽种的檞树和马尾松,蓊郁苍翠,看样子怕已经成活六七年了.其中“檞”字编者注成[jiě],我认为应读[hú],不应读[jiě].[檞]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朗读录音磁带上将“还”读“huán”,在该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也主张“还”读“huán”音。笔者认为,“还看今朝”的“还”应读“hái”。《辞源》注:“还huán户关切平删韵”。此注音统领所有义项,包括作副词解的“还”。《现代汉语词典》注:“还hái副词。①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②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沁园春·雪》的上阕以“望”起领,语意一直贯到“试比高”。一个“看”字,通过色彩的变换,又将日出的秀丽旖旎景象表现出来。下阕由祖国的山河而想到祖国的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通过“惜”,透露出作者对他们批判的态度。但是,不难看出,本词的主旨不在评判这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其中“吴会”的“会”应读什么音?课本上没有注音。据我调查 ,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认为应读“吴会(hu尙)” ,理由有二 :1、有特殊读音的字 ,课本上应有注音 ,如课本上没有特别注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二期载李丹同志文,认为《论语》的“论”应读lùn,以《现代汉语词典》注lún为误。引《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按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章谓《论语》意为“议论的答述”,故“论”字应读去声。文中还  相似文献   

5.
“吹”应读“chui”甘肃西峰三中张永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以为有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6.
李爱华  张安成 《现代语文》2006,(1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歙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r”。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7.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得到了调整。在教学中,我发现五年制教材有八个汉字注的音不够规范、正确。一是第三册第7课《坐井观天》一文里“落在井沿上”中的“沿”的读音。教材把这个字的音注成了yan,这是不正确的。“沿”字是一个多音字,除读yan外,还读yan。表示水边的“沿”读yan,因此,“井沿”一词中的“沿”应读yan。二是第三册第36课《坚持锻炼》一文里“连广播操也不做了”中的“做”的读音。书中把“做”字注成了zuo,这是不对的。“做”只有一种读音,它的声调是第四声,应该读zuo。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9.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0.
一字多音,在汉语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一字多音而造成对某一汉字的误读,则更是司空见惯之事。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雷雨》一文中有一条注释说:“[吕宋烟]雪茄烟,因菲  相似文献   

11.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13.
贵刊第六期翟光明《小学课本个别汉字注音欠规范》一文谈到:五年制教材有八个汉字注的音不够规范、正确,我再次查对了1987年重排本《新华字典》及1979年修订本《新华字典》等字词典,发现有四个字的注音一致,确认课本中的注音不正确:1、“连广播操也不做了”中的“做”,不读zu6,应读ZUò; 2、“露着雪白肚皮”的“露”不读lou,应读1ù ;3、“树缝中间透进来的阳光”中的“缝”不读feng,应读fèng;4、“即使把它拎起来”中的“拎”不读līn,应读iīng。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注释:“堕军实而长寇仇:抛弃了俘虏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军实,指兵力,这里指俘获的秦军三帅。”显然,这里把“堕”解成抛弃,把“军实”释为俘虏了。仔细推敲,此种解释不尽妥贴。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堕”有二音:①读du(?)时,解为落、掉下来;②读hu(?)时,解为毁坏,这个意义又写作“堕”。由此看来,课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下同)《柳敬亭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句中的“当”字,词性若何,应读何音,该作何解?课本无注,窃以为应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三课《过秦论》两次出现了“翟”字 ,但论“字乃音、形和义的结合体” ,其实这是两个形同而音和义均不同的字。可惜课本对此无注 ,人们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一、“翟景”的“翟”,念zh偄i(宅 ) ,是姓氏之一种。在中国历史上 ,姓翟的人物并不多见。但翟让曾为中学生所接触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有介绍 ,乃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首领。在现时 ,“翟”姓念zh偄i,也可以从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获得证实 ,因为现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他常在新闻中出现。二、“墨翟”即墨子 ,战国初…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课本下面的注释把“俾倪”的“俾”字注音为“pi”。查遍工具书,“俾”字只有“bi”的读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三期《多音多义字》一文中说“间”字在表示不同意思时,其读音也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文中提到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字,应读ji(?)n,是“隔开”的意思。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把我的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仄起式首句押韵的七言律诗。首句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