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生 《职教论坛》2023,(3):119-128
产教融合的起源与本质是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问题,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出发,通过跨学科文本分析,对社会分工、产业融合与产教融合之间关系进行逻辑梳理,探寻产教融合的逻辑起源与内涵本质。依据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无限深化的特征,指出社会分工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源,社会分工理论是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实践基础,产教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延伸与拓展。从社会生产大系统的角度来探究产教融合,彰显出职业教育参与社会再分工的学科本质,思想、政策和制度是产教融合内涵本质的具体表现,以此形成产教融合的思想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依据马克思关于分工是“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以及“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论断,把教育作为一种劳动,即作为社会分工的构成要素从而纳入到分工这一范畴内加以考察,并阐述了劳动分工在认识教育与市场经济二者关系中的方法论意义和作用。同时,论文从教育同市场经济二者共同的目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环节入手,界定了教育这一从物质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智力形态的劳动类型同市场经济分别在劳动分工中的涵义;辩证地考察了二者之间分别处于发育、形成和完善这三个不同阶段时的动态关系。论文从分工这一全新视角考察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而使这一论题的探讨同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专业”散论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何谓专业?我们大体可以从广义、狭义和特指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它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每个成年的原始人都得参加共同的以自我保存为目的的生产劳动,无所谓分工,无所谓职业,因而也就无所谓专业.但是,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也随之出现了.先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然后是体力劳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分工?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从社会历史观上看,分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 任何历史阶段中的分工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分工,这是指社会劳动进行的方式;二是劳动者分工,即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劳动的方式及其在分工体系中所占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5.
职业道德是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员工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一环,因此,企业的员工培训和行业的职业培训,必须把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到职业培训之中。一、职业道德的现状向我们警示了加强职业道德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一般来说,职业人员是必须具备生产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特定职业人员还要求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由于职业领域中从业人员责、权、利的关系,使职业和劳动角色的分工越来越具有相对性,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社会对不同职业的从业劳动者提出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因而,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业劳动者在职业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从业人员应尽的道德义务。如何使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职业行为、劳动活动按照社会要求,经济活动规律要求有序运作,这就要求各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部门的从业人员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规范来调节自己的从业行为和劳动活动。只有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然而,这种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规则是不可能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师的女性化是社会历史文化根据女性特征对幼儿教育社会性别定义和劳动性别分工被内化的结果。这种社会性别定义与劳动分工导致了幼儿园男教师无论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和压力。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和研究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分工性别规范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影响,对于解决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不平衡的生态不乏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的延伸或继续;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换言之,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属于生产领域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高兹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本质上是生态危机,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生活的全面控制既包括对作为生活本质的劳动的控制,也包含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高兹从劳动异化、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剖析人的生活本质的异化,论述了资本对个人生活领域的入侵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殖民化。  相似文献   

9.
一、馬克思主义者論以农业为基础从历史发展来考察,农业劳动(包括漁牧和采集)是人类最早而且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原来并没有明显的分开。人类最初的劳动目的,是占有和生产食物。真正的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如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主要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有可能出现“剩余劳动”才出现的。这种“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界限或两个基础:自然的丰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农业劳动是人类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分工发展史角度出发,剖析了分工深化和职业演进的逻辑主线,以及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促进专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新职业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纵观人类社会分工史,可以总结为六次社会大分工,在每次社会分工大背景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职业,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社会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从数字技术、产品、人才、企业等多维度促进了专业化发展,开启了"分工深化→新职业产生→专业化发展→生产率提高→市场扩张→分工深化"循环持续机制,发挥了"永动机"作用。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不仅促使我国传统产业活力得到极大释放,而且也驱动新兴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速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随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在一般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特有的矛盾,从而揭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形成与社会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通俗地理解为工作,指相对固定的决定于社会分工并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一种劳动活动。职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演变而逐渐出现的计会分工的产物。人们为达到社会所寄予的分工职能,于是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各教育阶段和各类学校所进行的关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它包含职业陶冶、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知识技能教育、就业前的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揭示的是人的存在价值论,其目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理解人的存在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从人本主义基础看,马克思主要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视为美学思想的核心;从唯物主义基础看,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变化,明确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从实践基础看,马克思提出美的创造离不开劳动实践,美的规律必须通过对劳动产品的实践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存在一种比较明晰的内在发展性,这种蕴含着人学旨趣的美学思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普兰查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时,对民族、空间、时间问题的阐释更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分析,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新指向对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唯物主义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低估了民族问题。领土(空间)和传统(时间)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崭新的意义。空间-时间母体特点的改变与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实质性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国家结构的实体性的变化有关,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实践变化有关。空间-时间母体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活动逐步专门化,推动了人的职业化进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职业活动的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职业、职业能力和劳动市场。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学视野中,职业主要有三种涵义:在一般范畴内来说,职业是人生存的一种状态,与闲暇互为目的和手段;就专门范畴内而言,职业是一种生产和垄断社会资源的劳动手段,其专业化程度越高垄断性越强;从象征符号上来看,职业是社会分工背景下生产关系的表征,附载了多重社会二元对立的涵义。在新时期,建议改革现有教育类型的命名体系,并在保持职业教育垄断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开放性,实现职业的教育和闲暇的教育共襄盛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职业、职业道德与收发通信工作北京服装学院江德海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是各行各业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职业的本意和特征职业是由于劳动分工,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社会效益,推...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师生身心健康。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异化,是高校教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及他人关系的异化。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分工和自然选择、科研和育人职责的背离、专业自主权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分离等是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要从职业选择的源头及促进职业流动入手,回归教学本位,落实教师专业自主权,以人为本,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在劳动中的自由和自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生产活动所作的精辟分析,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足以使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能为社会提供剩余农产品,社会分工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才能进一步发展(参见《资本论》第一卷第561页,第三卷第716页)。这些论述论证了农业劳动在社会分工的产生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农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命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