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流动儿童人格特征、歧视知觉、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社会经济地位(SES),从重庆市三所中学共获取七至九年级有效被试297名,评定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在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与人格、歧视知觉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与歧视知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支持理念一要对流动儿童终身负责。流动儿童中的大多数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想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制度的存在,这些流动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无法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权利,从而使流动儿童形成一些共同的消极心理。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选取广州市12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州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总体处于良好发展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适应问题与障碍。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是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应从两方面努力,当前尤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流动儿童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参与,从制度、文化层面形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融合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相似文献   

8.
彭俭 《考试周刊》2014,(77):166-166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本文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混合招收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2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18个班的1 000名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因素上,以及在除自我批评因素外的自我概念各因素上都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相关显著,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可预测自我概念变异的30.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流动儿童教育边缘化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制度政策障碍、公办学校积极性不高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不能享受良好教育,采取相关对策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作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生活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流动儿童"标签化"、学校环境软硬件匹配不足、家庭教育缺失。蒙台梭利儿童自我创造理论,可供现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创设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社会支持是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应建构由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培育管理、教育关怀、帮教服务、防护接纳等四级功能系统来维持和保障流动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提高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着经济排斥情况。经济排斥将会导致流动儿童处于贫困处境。产生边缘化的社会心态。关心流动儿童,保护流动儿童,使他们免受经济排斥,使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现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既存在社会融入困难的现象,又具有乐观、独立、宽容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使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顺利地扎根生活,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深入挖掘并探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这必然有助于研究者摘掉长久存在于流动儿童身上的负面标签,并使得流动儿童在发展中形成更阳光的人格和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