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储量的分类标准要求所有指标值符合既定的指标范围,否则难以划分储量类别.为克服这一问题,结合模糊C均值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实现难采储量的分类.首先基于效益指标运用模糊C均值算法自动搜索储量的最佳类别,再利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储量效益指标类别与储量属性指标的关系式.在已知储量指标值的情况下,通过此关系式即可判别储量的类别.最后以大庆某油田为实例,对其难采储量进行分类,有效指导难采储量滚动开发决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煤矿企业众多,但在煤矿的储量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改进煤矿储量的管理方法本人就煤矿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析其改进方法。本文通过对以往储量管理与套改后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优点进行分析、对比,剖析了储量套改对煤矿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煤矿的储量管理,提高资源的回收,是与地质、设计、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等都有直接关系的一项工作。目前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矿、局级的数据的通信、共享及交流,完成储量数据的上报与管理、储量数据的统计与查询、储量报表的生成与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其赋存、运移规律及动力学模型均有别于常规石油天然气,决定了煤层气储量预测方法与常规石油天然气不同。考虑到煤层气的特殊性,煤层气储量预测方法主要有类比法、体积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及产量递减法等。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评价了每种预测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为煤层气储量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杨传强  李士美 《资源科学》2015,37(8):1661-1667
准确评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趋势,系统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固碳能力时空异质性,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不同树种的基本木材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比值及其含碳率,研究了山东省乔木林乔木层碳储量、碳密度及其按优势树种、龄组和林种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乔木林乔木层碳储量为3 404.46万t,其中阔叶林的碳储量占82.52%。山东乔木林乔木层平均碳密度为21.09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乔木林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其碳储量分别占全省乔木林乔木层碳储量的49.04%和24.77%。按林种划分,用材林的碳储量最大,约占全省乔木林乔木层碳储量的58.08%;而特种用途林的碳密度最大,为23.74t/hm2,分别为防护林和用材林乔木层碳密度的1.30倍和1.29倍。山东省森林碳储量以人工林为主,约占97.36%。本研究可为中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矿产储量估算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产储量估算过程及软件开发新技术的调研,对传统储量估算(断面法、块段法等)和地统计学储量估算及可视化做了详细研究,实现了基于COM的集三维建模、储量估算为一体的可视化储量估算系统,该系统已经对某矿区数据进行了储量试算,结果与勘探报告一致。  相似文献   

6.
许咏梅  刘骅  王西和 《资源科学》2016,38(7):1246-1253
新疆灰漠土耕地面积176万hm2,为新疆农业的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新疆灰漠土农田肥力长期监测试验,选择其中不施肥、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秸秆的六个处理,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有机肥均能提高灰漠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4.0~43.7)tC/hm2;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9.0~49.5)tC/hm2。采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累积存在时段差异,不施肥耗竭种植条件下在试验初始5年碳储量缓慢下降,但在其后的18年中逐渐升高,因此在肥力水平较低土壤上,即使不施肥但长期耕作也将提高土壤碳储量,有利于贫瘠土壤固碳。这一结果也表明,若采用短期试验观测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人为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于碳储量的研究适宜依托长期观测试验的平台来完成。与不施肥或长期施用化肥相比,采用有机无机配施使灰漠土有机碳碳储量提高了32.1%~152.7%,固碳效应显著。将分层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客观评估秸秆还田的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7.
全球植被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的全球植被碳储量,分析植被碳储量在1901年-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关系.将LPJ-DGVM (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模型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与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后得出,该模型对植被碳储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过去100年的植被碳储量在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16kgC/(m2·a),通过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得出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植被碳储量具有下降趋势,线性斜率为-0.0014kgC/(m2·a),之后植被碳储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55kgC/(m2·a),是整体增加率的3倍多,因此整体增加率显著低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植被碳储量的实际增加率.在空间栅格尺度上的分析表明,植被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变化趋势贡献不同,并与各地区植物生长所受的环境条件约束的状况有关.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LPJ能够较好的模拟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植被碳储量变化规律和特征,另外为了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对LPJ进行改进,增强其对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灌溉行为等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对了能源的需求,煤炭作为我国能源需求中需求量较大的一种,其开采与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煤炭储量约为1886亿吨,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率仍然较低。如何对有限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如何对已开采煤矿进行科学化开采是目前煤炭开采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煤矿煤炭储量进行动态掌握,科学开采煤炭资源是有效开采与利用的关键。就煤矿煤炭储量的动态掌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油气早期勘探评价阶段,对油气储量勘探管理和开发可行性评价是中国石油工业企业一项比较困难的实际研究工作。该文在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勘探、开发以及财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油气投入产出平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效益储量”的概念,同时把单井在一定时期和原油价格条件下的最低经济极限产量、油气生产能力和最低油气储量规模作为油气“效益储量”的经济判别指标,并以实例方式对中国石油的吉林油田(部分)探区在18美元/标准桶原油价格条件下的石油“效益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散点图”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吉林油田部分油田区块的储层深度与油藏产量下限、油藏面积与储量规模下限的数量关系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吉林油田不同储层、不同面积条件下的效益储量判别和分析标准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学习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学习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学习系统的评估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于处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传统的机械式的评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从对企业学习系统进行柔性评估的必要性入手.具体阐述了包括可选取式的指标体系、可组合式的模型方法、可调整式的评估流程的柔性评估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东部地区7个典型森林的土壤样区碳储量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对比研究,分析了6种土壤类型和28种植被类型的SOC储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SOC储量的分布范围在4.01kg~30.12kg/m3之间,在各土壤类型中,长白山棕黑毡土的有机碳储量最高,SOC储量为24.41kg/m3,千烟洲红壤的有机碳储量最低,SOC储量为6.47kg±1.01kg/m3;在各植被类型中,鸡公山的黄山松林SOC储量最高,SOC储量为30.12kg±22.76kg/m3。千烟洲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最低,SOC储量为4.01kg±3.56kg/m3,部分地区SOC储量还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年均温与SOC储量呈负相关,但7个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的分布,在由北向南的方向上没有明显的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本研究所调查地区SOC储量分布的主要因子。7个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随土层深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自然林土壤碳储量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人工林土壤碳储 量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人工林土壤剖面上层SOC储量相对较低,导致了人工林土壤整体有机碳储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12.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田地质复杂程度的类别,煤层程度类别,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琪  刘康  张慧 《资源科学》2012,34(9):1781-1789
基于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分区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系统估算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大小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陕西省乔木林碳储量为23852.704万tC,其中天然林占84.36%,人工林占15.64%;平均碳密度为30.919tC/hm2,小于全国平均值,森林发育水平较低是造成陕西省森林碳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天然林是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且天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碳密度普遍大于人工林;②陕西省从南向北自然地域的干湿条件,对森林植被碳储量整体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工林碳储量比重较大的区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受干扰较小的秦巴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陕西省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将在未来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及碳汇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③刺槐、油松、杨类是人工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着,而天然林中,栎树、硬阔林、油松占主导地位;主要优势树种碳储量的集中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的发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模型既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时通过估价的过程可以明确企业价值提升的方向,因而是对企业价值的最好的衡量手段。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指出企业提升价值管理的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会计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完善,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评估方法将在价值评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补充地质勘探方面综合分析入手,主要研究与解决矿区煤炭资源减少,深部地质构造复杂,工作面摆布困难,必须补充勘探增加对本区的控制程度。增加地质储量提高储量级别,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优化设计采区合理划分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传统储量预测方法忽略了实际投入过程中井网条件与初始开发指标,导致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有一定的不同。且不能体现增加储量后当前储量变化情况,有很高的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多种工作频率下扫频介电测井储量预测方法。依据介电测量对底层水含量敏感的特性,采用扫频介电测井技术获取介电常数,和其余测井方法结合在一起计算地层的含水率,实现扫频介电测井。通过指数递减法对油田可采储量进行测算,发现储量主要和初始产油量及递减率有关,给出初始产油量和递减率计算公式,确定二者的主控因素。建立递减率和含水关系式,构造各种油藏种类下初始产油量递减率和储量预测模型,以及不同含油层下初始产油量递减率和储量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预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发展和WebGIS的现状,在系统建立的目标和原则下,研究了基于ASP.Net的WebGIS平台建立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系统的体系结构,为WebGIS应用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矿山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从矿山企业的测量现状出发,矿山测量技术规程、矿石资源储量计算等理论,从测量及相关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以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及方法对矿山企业资源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以期准确地反映矿产资源的储量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以城子河矿区为例,浅谈资源储量按“新规范”,根据国家出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对地面压煤、井巷煤柱、境界煤柱、构造复杂区、孤立块段等分别确定资源储量类型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