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非智力因素“首创权”之争若干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智力因素“首创权”之争若干问题辨正杨昌勇非智力因素“首创权”的争讼,从1988年算起已有十年了,我们曾根据史实对这个问题发表过一点看法,但晚出的论著(林崇德、燕国材、颜世富等)似有重新肯定“燕国材首创非智力因素概念”之势(下文有较详细的论述),我们...  相似文献   

2.
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就是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者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英语水平的提升。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燕国材教授(2001)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的一切心理活动;狭义的含义则是指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  相似文献   

3.
读《非智力因素理论果真漏洞百出、悖于心理事实吗?》想到的几点─—再评非智力因素理论周作云,吴天武,蒋崇才燕国材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非智力因素理论果真漏洞百出、悖于心理事实吗?》的文章(《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四期。简称“燕文”。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谈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燕国材自198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之后,1985年我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亦可简称为IN结合论, ̄①嗣后又撰写了两篇有关文章发表。 ̄②现再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谈谈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按照燕国材教授的观点,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由5种基小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非智力因素有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等六大功能,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必然会有所表现,并对学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说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的漏洞周作云,蒋崇才,吴天武燕国材同志在《进一步谈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一文(《江西教育科研》,1995.3)中,郑重表明:“我的所谓IN结合论是由‘三条核心思想’和‘五对十个判断’组成的。前者即...  相似文献   

7.
再论“非智力因素”问题──答颜世富等四人邹大炎最近,有友人函告,在《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2期上刊载有与我商榷的文章。后借来刊物拜读,知是燕国材教授的四位学生写的为老师辩护的文章,题目为:《究竟是谁歪曲了创立非智力因素理论的事实真相─—与邹大炎同...  相似文献   

8.
“非智力因素”概念在我国提出来已经十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这一问题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探讨都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但其中仍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非智力因素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商榷性意见,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学者鉴正。一、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归属问题燕国材根据潘菽倡导的心理学二分法,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认识和意向二类。他关于智力与  相似文献   

9.
李顺圆 《学子》2014,(7):14
正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非智力因素的提出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课题界说及研究背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考查,除了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同样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大面积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不应只重视与认知过程直接有关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开发,还应重视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抱负水平和自我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自燕国材教授一九八三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以来,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对非智力  相似文献   

11.
王逢贤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学家和道德教育研究的巨擘。他毕生献身教育科学,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德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丰富深邃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进行教育学研究,而且大力支持并参与组织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学术会议。他在德育学科建设上也贡献卓著,在全国率先开设德育原理课程,并为编写师范教材《德育原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关于中国教育学科学化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在教育学术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中的人格成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人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一直是近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者关注的课题。根据已有文献为基础,首先从整体上阐述了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然后具体总结了影响学业成绩的几个典型人格因素;最后,分析了其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界从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历史是有联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从外国教育史在“文化大革命”前起起落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历史认识,学科体系确立、教材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原著和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出版等方面,可以窥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当然,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学者们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史学科的传统研究范式具有遵循直线式进步教育史观、注重宏观的编年体研究、采用思想—制度模式划分研究内容、学术语言追求客观中立等特征。这些特征规范下的教育史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教育改革的需求,时代要求教育史学科应体现研究的现实性、生动性、全面性和生成性,这就需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实现研究范式与时俱进的转换。当前,研究范式的转换尚在史料建设、研究主体的素质及学科独立性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峻杉 《教育研究》2012,(8):127-135
老子教育思想过去很长时间在我国一直处于潜隐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老子教育思想才开始被教育学研究所发掘,并逐渐在教育学理论的本土建构方面展现出潜力。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共鸣,荣格、马斯洛、罗杰斯对老子思想的心理学挖掘,李约瑟对道家科学思想的独特看法,对于我国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从另外的视角给予了启示。在中西研究对比中凸显了既往研究结果的障碍与贯通、研究中情感因素的疏离与贴近等对研究进程所产生的不同效应。中西比较也启示我们,有必要寻求教育学立场的老子思想研究,以老子提倡的思维方法来突破成见和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杨丽霞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9):41-45,58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00~2006年期间的1292篇教育技术学专业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这五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教育应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及"计算机教育应用"这三个方面;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覆盖了"教学"、"网络"、"信息"、"学习"、"教育"五个领域,其中最为关注的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等十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是交通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当时交大的校长黎照寰有着直接关系。黎照寰有特立独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实行家的人才观,他坚持实施“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大力推崇自由学术研究。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办学实践和突出贡献,使其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其主旨是探讨与解答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为教育理论建构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教育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阐释与揭示研究教育问题的思想方式,以便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而常识中认定“批判”是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把教育哲学的性质论定是反思教育历史、批判教育现状(教育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辨析“批判”可否成为教育哲学研究的旨趣,理清批判对于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以切实把握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