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后,往往要向父母讲讲自己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舌。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看,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理解语言的阶段以后,就进  相似文献   

2.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龙”“凤”不是一出生就命中注定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尤其是在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大教育家卡尔·威特就说:“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之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也是最好场所,年轻的父母要特别重视你的孩子在婴幼儿期(1~6岁)的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地多陪陪你的孩子。一、多陪孩子玩玩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婴幼儿各年龄段都有适合其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玩具,父…  相似文献   

3.
王静 《考试周刊》2012,(81):189-190
幼儿在入园之前大都生活在家庭的关爱和呵护下,接触交往的是自己的亲人。幼儿在入园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接触的人群范围也变大,活动交往也随之增多,这是幼儿学习和新生活的开始。在我们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一些独来独往的幼儿,这些幼儿或许没有进入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状态,往往在幼儿园表现为沉默寡言、不主  相似文献   

4.
陈敏 《成才之路》2012,(13):17-17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的精力、财力,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但结果家长的苦心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如何教育孩子成了父母的心病。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自己吃饭、穿衣,在家里却总是耍脾气,出现了家园表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其实往往是由家庭中忽视、放纵幼儿的某些行为造成的。幼儿教  相似文献   

5.
超常儿童是个诱人的话题,因为在每一对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很多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超常儿童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常常与教育公平这个敏感问题同时出现,一些被认定为“超常”的儿童,享受着很多普通孩子没有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6.
钟凤华 《教师》2013,(3):31-31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幼儿最早从父母那里受到启蒙教育。幼儿入园后,一方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另一方面接受家庭教育,且家庭教育对幼儿起着幼儿园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一、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相关作用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清晰地印在幼儿的头脑中,幼儿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启蒙和引导密切相关。父母作为家长,不仅要用丰富的环境知识教育孩子,还要教给孩子获得环境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农村中乡、村两级办的幼儿园(班)发展很快,但幼儿平时上幼儿园的出勤率却较低。据我们桐乡县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农村幼儿的父母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幼儿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往往认识不到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相当多的人仅认为办幼儿园就是帮一家一户管管孩子。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在家中有人照顾孩子时,他们对孩子去不去幼儿园上学,抱无所谓态度。这是幼儿经常不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资料报导:有人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也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约有40%的孩子对自己作了“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评价。另报导:有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在400名中,大班被试幼儿中,自信心很强或较强的幼儿只占24.4%,而自信心一般甚至很不自信的幼儿只占75.6%。许多教师反映,自信心不足在幼…  相似文献   

9.
恐惧心理是婴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儿童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恐惧表现。如一岁的婴儿见到陌生人或听到大的声音易产生恐惧,三岁的幼儿则可能害怕动物、雷声等,到了四、五岁,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他们可能由于想象到某些可怕的东西而产生恐惧心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很多,下面的几条建议供您参考。 1.你自己首先不要表现出恐惧心理,避免孩子受到感染。在孩子面前父母遇事要镇静。  相似文献   

10.
博览     
博览警惕“超常儿童综合症”当今的竞争社会里,父母亲普遍怀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期望过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聪明,有天赋,发展比别人更快更好,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最好生养一个神童。有的父母自己进不了名牌大学,却希望孩子将来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韩国的家庭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十分重视早期儿童教育问题,大部分已婚妇女都是辞职在家抚养孩子,直到孩子进幼儿园。一些职业女性会和自己的直系亲属(如自己的父母)共同抚养孩子,这也是韩国家庭本位观的体现。所有家庭成员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承担教育儿童的责任。韩国女性认为抚养孩子比追求自己的事业更为重要,因此.韩国的儿童在上幼儿园之前的几年时间都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不确切因素,干扰或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联合国教科组织强调:“儿童要学会生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提高幼儿的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都视为掌上明珠,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健康地成长。因此,教给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增强保护意识,避免和减少一些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每个做父母的也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自然,孩子也就成为家中的太阳。那么,现在的孩子一个普遍弱点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在晨检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小、中、大班都有这种情况)到了衣帽间,伸开胳膊等着老师或家长给他脱外套;在楼梯上,经常会碰到抱孩子上、下楼的家长;甚至大班幼儿午睡起床后穿反了鞋子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  相似文献   

14.
韩国十分重视早期儿童教育问题,大部分已婚妇女都是辞职在家抚养孩子,直到孩子进幼儿园。一些职业女性会和自己的直系亲属(如自己的父母)共同抚养孩子,这也是韩国家庭本位观的体现。所有的家庭成员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承担教育儿童的责任。韩国女性认为抚养孩子比追求自己的事业更为重要,因此,韩国的儿童在上幼儿园之前的几年时间都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早期儿童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很重要,自古以来,韩国就很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教育,无论父母本身是如何的教育背景或社会经济地位。在韩国的古代,他们就很重视妇女的孕期教育,为了孩子将来的…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不仅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发展得好的孩子,往往他们的父母都在子女的成长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教育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了让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当引导家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为孩子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2):183-184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父母长辈们的各方面呵护。进入幼儿园之后,这些孩子也缺乏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而我们也发现这些常常需要别人帮助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软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从培养幼儿午睡自理能力入手,以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为重点,从而切实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让他们从中体会成功,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17.
教育好任性的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任性住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儿童。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任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②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任性,常常反映了他们对父母严厉管束的不满。③对孩子的态度不当。有的父母对  相似文献   

18.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19.
对兰州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父母参与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父母参与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父母参与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综合表现.无论是侧重于家庭的父母参与,还是侧重于幼儿园的父母参与,对男孩的参与程度都高于女孩.  相似文献   

20.
近日,记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办的超常儿童研讨会。从会议的主题和内容来看,学者们的报告中蕴藏着一个共同的观点:每个孩子身上都埋藏着智慧的宝藏,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发现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他们都会成为学习的行家里手。 我们对孩子失望和不知所措,是因为对智慧的理解太狭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