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薄弱学校的孩子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开展了县(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体现了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即把教育领域内物化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所有受教育者在宏观教育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在微观教育活动中,对于那些不可分配的情感和关爱,分配正义显示出无能为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受惠主体。基于尊重学生的前提和教育承认正义理念,在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方面需要: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保障学生平等参与政策制定权、承认学生评价主体地位,从而使该政策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3.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长期存在着只重视教师主体的"单主体"模式,导致学生主体游离于教学之外,出现了教学的"不适应"现象。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主体间性,使学生的"主体"角色进入教学情境中,形成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合作、对话、和谐共生的主体交互关系。通过教师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的实践转变,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进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较好把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文章从人格关系、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三方面分析了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并提出了建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即民主平等原则,主体身份确认原则、学习共同体建构原则和情感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法律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发展的眼光改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法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互动与提升:当代文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材学习与科学研究,学科课程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有目的的活动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到重视主体间,从充分发挥主体性到注重主体间性的实现,无疑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红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71-172
一、自我教育的涵义阐释 (一)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与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有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分.就一般而言,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排除在中心之外,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境地.师与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铸就了学生的消极、被动,逆来顺受.而在自我教育中 ,自我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主客体是有机统一.二者的统一,使得学习不再是教育者受他人支配、强迫的活动;而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兴趣的满足, 自我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这种统一,能有效地激发自我的积极性、能动性,促使自我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美术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学生希望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思想,理解学生的心声,这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需要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即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动机、信心、意志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步骤,并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  相似文献   

12.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信息对称环境"本身是一个立论偏颇、无法确证的命题,师生既无法具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不可能在"对信息认知的程度"上实现"对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不能等同于师生是教学和共同学习的"平等主体"。教育信息化进程打破了师生关系的原有均衡,但并未消解其存在的基础,文化传承使命决定了教育关系的存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是教师的更高素质,而不是认同和接受师生间素质的对等;信息化给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应当是演进而不是颠覆,是调适而不是重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及现状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可以说,知情交融.在人类的教学活动中比在人类一切其它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问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有效结合的前提 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有利于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最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实效性,更能激起教师的讲授热情和全身心投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引起的共鸣,将课堂知识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又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所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很好地研究、运用情感心理对教育中的效应,在增强教育效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情感在教育中的一般功能1、感染的功能 以情动情,叫做情感的感染性.教育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情感共鸣.教师的感情能够感染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胡弼成在《大学教育科研》2008年2期撰文指出,“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一,其永远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没必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教师足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完整主体,既有教的一而,也有学的一面。“一面两体”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因而,需要提倡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主体两面之间的平等交往基础之上,把教育双方都看作是统一教育活动的两面。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地理教育》2002,(6):54-55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交互主体在地理课堂上共同发挥作用 主体性教育不单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就是说在课堂上师生具有交互主体的关系.交互主体认为: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与主体指向客体的生产劳动不同,主体不可能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对方主体的改变.主体的交往活动只能达到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为对方主体所了解,并内化为主体心智结构和组成部分,而对主体思想行为变化则是他们用了解到的思想观点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自学改造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学生是认识主体、发展主体.教师的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只有通过学生的认识主体发展主体才得以实现.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故教学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当然须教,而致力于导."地理课堂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和相互新生的氛围下,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具备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努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