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情感,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解读散文.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来解读文本,旨在提高散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化游记散文文化内涵丰厚,感情深厚,文化思考深刻。通过教学《都江堰》,分析三个教学板块,总结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即要抓住行文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把握键句段,体会深刻内涵;品味对象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树综合意识,把握情感主旨。通过把握文化游记散文的形和神,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理解作者对文化现象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田浩东 《现代语文》2004,(11):17-17
散文是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与读者坦诚交流与对话中,作者将他的性情展观给读者品味,读者可以从中品味散文的"真",即作者感情的真,性情的真.情感内涵及其表现手段是散文解读的重要层面,它向读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创立解释学文论的加达默尔说:"某个流传下来的文本成为解释的对象,这已经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在读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文本不是一个纯然客体而是一个准主体,它向读者提问并回答读者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这个准主体的对话与交流中,深入到文本情感层面发观问题,透视情感内涵.及其表观手段.与文本、作者交流回答这些问题,是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有"人",指在情感层面发观问题;有"出",指就有关情感问题解读其内涵与表观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写景状物类散文,有语言质朴、情境优美的特征。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几篇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借助想象、拟人、通感等手法描写景物,以景抒情,彰显动人的情感。因此,开展七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时,可以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情景画面,对写景语言与包含情感进行品读。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情感,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解读散文。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来解读文本,旨在提高散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写景类文本主要是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从而实现唤醒审美感悟、传递作者情意、体察生活美好的散文。这里的景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景物、人造境不同,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本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  相似文献   

8.
写景类文本主要是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从而实现唤醒审美感悟、传递作者情意、体察生活美好的散文。这里的景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景物、人造境不同,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本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  相似文献   

9.
情感类文本笔触中必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情感,对于这类文本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文章写作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表述的用意,也就是溯源;二是从文本语言中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通过咬文嚼字,透过文字符号体验作者传达的语言文化讯息,也就是体验;三是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内涵得到丰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也就是积淀.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层次: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即通过语言符号塑造人、事、景、物;内在含义层,即由描写的人、事、景、物所指向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即超越作者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内容和具体生活感受的哲理内涵。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一个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过程.文学作品教学就要指导启发学生突破文本有限的描绘去获得极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的理论支撑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正>《辞海》中以“游记,散文的一种。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记述旅途见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内容,阐明了“游记”的概念。学者王立群则认为“游记”借助散文的整体框架,对作者的游踪、外部景观进行细致描写,最终升华主观情感,并强调了“游记”是一种记体文学样式。从以上的阐释和说明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研习"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散文类文学文本。自主研习,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散文类文本中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品味散文的内容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技巧美。这个界定源于笔者对散文的基本理解。笔者认为,散文是离作者的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  相似文献   

13.
童海霞 《语文天地》2012,(17):33-3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其实不然,这正好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与独特之处,符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背景,指散文中显现出的背景,不包括文本之外的创作背景等。如同雁子翱翔需要高远辽阔的天空,散文的主体也必需自然天成的背景。注重散文的背景,会更凸现和深化散文的思想情感,也会使阅读者更深入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让散文具有一种层次繁复、交错辉映而又天然生成的动态美感。而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把目光聚焦于散文的主体,常常忽略由散文背景带来的深层美感,也由此影响了对散文内涵的深切体味。初写散文者,更容易在主体上精工细描,而忽视布景设境,文章的内涵就难免孤立而肤浅。散文中的背景复杂多样,一文中往往是多种背景交叠呈现,相…  相似文献   

15.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突出特点,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相比,散文着重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其语言运用灵活多变,文字架构不拘一格.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很难找到阅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以至于陷入阅读瓶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端正阅读态度、注重阅读技巧、走进作者内心、撷取文本精髓,并利用课堂互动、情境创设、意境联想的方法,探寻散文的文本主线,挖掘散文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买菜乐》是一篇篇幅短小但描写内容丰富多彩的散文佳作。文章描写传神细腻,抒发的情感真切动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的传神美。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点出自己的人生之乐:以买菜为乐。然后便从五个方面描写他的这一与众不同的乐趣.你瞧,“黄鸡白鸡,引颈烦嚣之市”,这不是“人人心中有”的市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背景,指散文中显现出的背景,不包括文本之外的创作背景等。如同雁子翱翔需要高远辽阔的天空,散文的主体也必需自然天成的背景。注重散文的背景,会更凸现和深化散文的思想情感,也会使阅读者更深入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让散文具有一种层次繁复、交错辉映而又天然生成的动态美感。而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把目光聚焦于散文的主体,常常忽略由散文背景带来的深层美感,也由此影响了对散文内涵的深切体味。初写散文者,更容易在主体上精工细描,而忽视布景设境,文章的内涵就难免孤立而肤浅。  相似文献   

18.
《合欢树》语言如闲话家常,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往往只关注作者所叙之事,止步于"母爱"的主题概括,忽略了作者潜隐的情感。想要读出作者在那淡淡叙事背后的情感秘密,就要关注"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琢磨行文中语言顾盼生姿处,读出隐藏的情感,找到解读作者内心情感的密径。  相似文献   

19.
杨春华 《文教资料》2011,(29):65-66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详尽具体的记叙文,细腻入微的描写是关键。它是通过真实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记叙文应中心明确,选材得当;情节跌宕,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20.
抓住矛盾可以细读散文文本。分析充满矛盾的交往,感知文章内容,这是细读文本的前提。分析人物身上矛盾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符合散文的第一个特征。从描写、结构、称呼、标题等矛盾的表达处挖掘作者情感,符合散文的第二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