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英语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翻译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但在译界,人们对理论、对实践的认识却并不一致。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相互关系,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翻译技巧的解说,加深译界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认识与重视,从而提高翻译的整体水平,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2.
美学与我国翻译理论有深厚渊源,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重要的立论依据。本文通过探析中国译论的美学渊源和美学特征,认为译界应当更重视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美学意识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阐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译界的重要启示意义,同时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解与质疑,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的应用于我国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晓茹 《考试周刊》2013,(25):25-26
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肖普勤  黄凤枝 《文教资料》2005,(24):179-181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介绍、评述奈达的翻译思想,研究他翻译思想根本转变的原因和中国翻译研究者对其理论的反应,使中国译界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和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翻译机构研究应归于应用翻译研究范畴,其旨在指导翻译机构内部的有效运行并保持其与外部联系的和谐性,进而有效发挥翻译机构的作用,推动译学发展.本文在综述我国译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了翻译机构研究的内容及其在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并分析了翻译机构在译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借翻译机构的研究来丰富译学理论并推动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尤今·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引发了中国译界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尤其是他翻译思想的一次次修正或转变甚至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分析了促成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某些因素以及对中国译界造成的一些影响。认为奈达思想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指出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翻译心理学:亟待承认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和艺学派翻译理论。不论哪一派理论都不太重视译,尤其是译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译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认为翻译研究也应该以人(译)为本。有必要研究译在翻译实践中心理活动对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亟待承认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相似文献   

9.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同为中德译界著名翻译家的郭沫若和杨武能在德国文学翻译上都对我国的翻译界有着重大影响,并且都做出了许多贡献。本文将比较郭沫若和杨武能两人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影响和理论,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位学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雪 《英语广场》2023,(11):35-3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了翻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几年,其热度也在慢慢减退。本文对国内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译介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指出国内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相关的中高水平期刊较少,理论缺少原创性的问题。本文认为相关学者应该提高发刊水平,寻找创新点,增强学术能力,使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白小星 《培训与研究》2009,26(6):124-125,132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论界崛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不光对西方文论界,同时也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理论解读《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分析译本中对待特定文化的不同翻译,以及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由解构主义解读《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论界崛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不光对西方文论界,同时也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理论解读《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分析译本中对待特定文化的不同翻译,以及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严复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译学开创者"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已经成为了百年来指导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的核心是"目的论"。这一理论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将对比两种不同翻译理论的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宁泉 《培训与研究》2002,19(3):96-97
翻译理论的发展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化交际活动,其中译的主体性逐渐为译界所瞩目。本从学翻译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译的主体性在本阐释中的地位,同时又探讨了译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7.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文清 《文教资料》2011,(31):36-37
不可译性长期以来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语言的杂化也是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介绍了不可译性和语言杂化的概念,分析了不可译性及语言杂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语言不可译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自问世以来,在西方译界早就遭到质疑,但是凭着目的决定手段的观点在中国译界得到广泛应用。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回应了目的论招致的多项批评,并且根据目的论提出了一套文学翻译理论。通过对历史上文学翻译观考察,以及目的论被应用于文学翻译中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者并未认清Skopostheorie的真面目,运用此理论盲目分析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0.
平行语料库以其大量的对译材料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翻译教学的现状,并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翻译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