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教育部授权,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研究与信息中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保送生参加综合能力测试的通知”,命制了“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于1999年5月9日对99届保送生进行考查。统计结果显示平均分50.94,最高分77分,最低分7分。2000年对保送生将继续施行综合能力测试。在推进素质教育,实行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进程中,“综合能力”将在适当的时候正式作为高校招生考试的一个科目。  相似文献   

2.
经教育部同意,1999年上海市结合本地情况,单独命制了供上海地区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我们以教育部有关文件,并以199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为样板,在命题思路与试题特点上向全国“综合能力测试卷”靠拢,首次命制了“上海卷”。“综合能力测试”(含“综合科目”下称“测试卷”),体现了高考改革在命题中“把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方向。以语文卷为例,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当时的情况,较多考查的是语文知识,如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国首次在五个省(市)的“保送生”中实施了综合考试,并且在1999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对保送生实施综合考试,上海在1999年将自行命题,在“保送生”和推荐生中实施综合考试,综合考试非常注重对考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考查。所谓创造力,美国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是一种更普遍的特性,它不仅包括独创性,而且还包括可塑性、流畅以及动机的和气质的  相似文献   

4.
朱建康 《物理教师》2000,21(8):42-43
从2000年开始在江苏等四省实行的“3+综合”高考考试科目的改革,很现实地提出了物理综合习题的命题与编拟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物理综合习题的编拟原则.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针对“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所做的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综合试题的三条命题原则:强调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尽管将要实行的高考“3+综合”中的综合科目考试与已经实施的高校招收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尽相同之处,但仅就综合习题…  相似文献   

5.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6.
耿辽 《中国考试》2001,(4):17-18
从1998、1999两年全国保送生使用综合能力测试卷,2000年江、浙、晋、吉、粤使用的文综/理综和大综试卷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种考试模式的一些特点,大致如下: 1.重视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即强调“以能力立意”,由过去偏重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向测试能力的高低。 2.重视学科的整体性,即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7.
何亮 《广东教育》2004,(11):28-29
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简称“大综合”,是包含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六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考试,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首先出现在1998——1999年间的全国保送生招生测试中,用于检测保送生的综合文化素质。2000年广东在上年“3 X”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育部对高考进行改革,实行综合能力测试,其指导思想是加强能力培养。原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在2000年就指出,综合能力测试“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自2000年开始至今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基本上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命题,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创意、设计新颖、构思巧妙、能力要求恰当的好题。而且,除2000年的试卷仍带有老高考传统的痕迹外,其他年份的试卷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但是,2006年的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历史试题却令人觉得怪异。笔者认为,这涉及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难度和科学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在介绍1999年高考命题情况时说,无论“3 2”考试和广东“3 x”试点以及全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我们都贯彻了教育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加大了考试内容改革力度,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为高考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普通高考英语试卷(NMET)在原有命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命题思路,把测试的基本点更加明确地定位在语篇上,实现了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的平稳过渡,侧重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