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的秧歌可分为踩跷秧歌和不踩跷秧歌两种表演形式。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是不踩跷秧歌的一种具体形式。这种秧歌形式流传盛行于包头市格亥图村。本文通过探讨它的地理背景、政治经济背景和民俗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语境下的跑圈子秧歌。  相似文献   

2.
海城高跷是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融入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等诸多艺术元素,伴之以独特的欢快热闹、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海城高跷的溯源与发展历史入手,对海城高跷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红领巾》2013,(5)
1.在高高的冰箱上,有一罐(guàn)曲奇饼.眼冒红心公的猪猪看得见,吃不着,好着急呀! 2.站上小凳子,跳起来——够不着. 3.用拖布戳(chuō)——戳得更远了. 4.踩上自制的跷(qiāo)跷板——摔了.  相似文献   

4.
《苏式传》记叙苏式“自刺”后被抢救,其中有“蹈其背以出血”一句,许多注释本将句中关键的一个词“蹈”释为“用手轻轻拍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教材将“蹈”作“踩”字讲,虽改手为脚了,但是不贴切。笔者认为卫律叫来和医生是用“踩法”抢救苏式的。“踩法(又名脚踩法、踩跷法等)是一种用脚推拿的方法。它根据人体经络穴位在全身的分布,以  相似文献   

5.
我觉得农村娃和城市娃的区别可大了(我说的是大多数)。先不说周围的环境,单说家里的经济状况,农村娃比我们城市娃就差远了。就拿家用电器来说吧,我们看的是29寸大彩电,农村娃看的是14寸黑白电视;我们煮菜用的是煤气炉,农村娃用的是土灶……虽然这样,可是农村娃从不为这些问题整天苦恼,而是活得快乐,活得有骨气!而我们却时常因为没钱花而对父母哭闹,根本就不懂体谅父母,更别说什么孝顺了。这是经济方面的区别,再有就是学习和劳动方面了。农村娃不仅要学习,还要帮爹娘干活:喂猪啦,洗全家的衣服啦,等等,还要干许多脏活…  相似文献   

6.
民间说唱艺术花鼓的新闻报道功能尚未引起重视,颇有深入研究和发掘的价值。其新闻传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新闻现场会的功能;新闻广泛传播的功能。鄂渝湘黔交界处的酉阳自治县大溪镇民族民间花鼓表演艺术中的"踩桥"风俗和《踩桥》唱词,通过其现场报道的新闻功能与外地表演、传播和扩散,具有独特的新闻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奥巴马——跷腿解焦虑在白宫摄影师的镜头里,几乎每位美国总统都有一些个性化的行为语言。相对于其他总统来说,奥巴马的显著特点是:喜欢跷腿。他习惯的姿势是双腿交叉跷在桌面上。不论是与友人在玫瑰花园享受阳光,还是与职员商讨国事,甚至坐在会议桌前听取各方政见时,奥巴马锃亮的皮鞋也总能喧宾夺主,成为办公桌上的"主角"。而从周围人的表情上判断,与奥巴马共事的同僚们似乎对他的习惯已习以为常。有心理学家指出,奥巴马跷腿的姿态传递出他高度的自信。"跷二郎腿"算是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虽然这两种姿势在旁人看来都不太礼  相似文献   

8.
爬娃     
目的:发展幼儿爬行与听信号行动的能力。准备:“爬娃”机动玩具一个,幼儿围在桌旁。玩法:教师让幼儿观看爬娃机动玩具表演,并提议同爬娃一起玩。游戏开始,教师操纵“爬娃”。爬娃动,幼儿动;爬娃停,幼儿停;爬娃举手,幼儿举手……游戏玩几遍后,教师说:“爬娃只会爬,我们小朋友的本领可比爬娃大多啦!会走、会  相似文献   

9.
午后,噔噔噔的踩楼梯声越来越响,我知道,那是女儿合唱表演同来了.不见其影,先闻其声:"妈妈,快看我的红嘴唇."我抬头一看,小家伙正嘟着一张红红的小嘴巴,得意着呢!  相似文献   

10.
《湖南教育》2013,(5):35-36
当今社会,你没有能力改变体制,没有能力左右社会舆论,那就从自己做起,因为每个时间点,都是起点。特别欣赏傅老师提到的"得寸进寸",是的,只有稳步向前,步步踩实,才可能成就自己的目标,才可能成全人的教育。突然想起自己学校在能做的范围内的小举措,颇有欣慰与成就。我们作为一所城郊结合的新校,对于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明橡巾舌式鞋围盖曲跷处理,掌握旋转取跷的处理方法,了解工艺跷在制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两个冠军     
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年一次的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都表演了非常精彩的节目。熊猫胖胖的踩花球和小猴灵灵表演的爬竹竿节目,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究竟谁是冠军呢?有的说应该是胖胖,有的说应  相似文献   

13.
炫酷马戏团     
马戏才表演一半,观众便向舞台上扔臭鸡蛋和烂西红柿,有人觉得还不解气,脱下自己两个星期没洗的臭袜子也扔上去。"老一套,一点新意都没有!马钻火圈、黑熊踩木球、猴子爬竿……这些节目我几百年前就看过了!"观众们边退场边抱怨。  相似文献   

14.
王珂 《华章》2011,(11)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本文采用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跷运动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分析高跷秧歌对当地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意义.在当今经济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如何更好的能传承高跷这项优秀的民间文化,并且寻找一条发展创新的道路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1,(31):19
指用脚底接触地面或物体。人们常说的"踩扁"和"踩坏"就是这个本意。而"踩水"的意思有点不同,属于一种游泳形式,指人直立在水中,两腿交替上抬下踩,身体保持不沉,并能前行。网络语言中的"踩"为参观、到来的意思,多指好友之间互相点击空间或帖子,留下"脚印"。这里的"踩"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午后,噔噔噔的踩楼梯声越来越响,我知道,那是女儿合唱表演回来了。不见其影,先闻其声:"妈妈,快看我的红嘴唇。"去抬头一看,小家伙正嘟着一张红红的小嘴巴,得意着昵!"我们合唱团的老师可喜欢我了。""哦,是你们老师这样说的吗?""那倒没有,是我感觉到的。今天,化妆  相似文献   

17.
踩春     
"踩"是人们迎接春天的第一个行为动作。自很小在家乡开始,直到今天我在城市的角落,都不时看到与"踩"有关的动作,春天就像是人们一不小心踩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正3月以来,肥西县教育局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各校认真制定活动方案,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3月3日,肥西师范学校的青年志愿者们来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雷锋在行动"活动。志愿者们给县聋校的孩子们带来了练习本、液态奶等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学校的律动教室,志愿者们为这些特殊孩子表演了精心编排的节目,还带学生一起玩踩气球、抢板凳等游戏,给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相似文献   

19.
泡泡娃     
好"特写":充满着童趣与想象力,透露着孩童的天真。呀!一下子雪白雪白的泡泡全冒出来了,一个个可爱的泡泡娃一个挨着一个,露出了  相似文献   

20.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