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不仅要重视‘学得’,更要注重‘习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语文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为突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但提高教师素质却是共同的关键,因为“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而且“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条件:硬件、软件、人件。所谓‘人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语文新课程实验成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的职后培训形式不失为增强语文教师课程意识,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把‘立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们就不会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了.语文课堂就不会有那么多误区了。”这是《语文课堂为何误区重重》(《语文学习》2010年第4期)一文的结论。面对这样一个貌似正确的结论,我实在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翻开语文课本,序言中就明白地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变,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那么,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伏大顺 《学周刊C版》2011,(1):119-119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为学生所喜爱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笔者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师培训,有位教研员对此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好比一个厨子烹饪菜肴。同一道菜,可能因作料不同、火候不一、烹法差异等,从而烹饪出的菜肴或口味独特,或平平淡淡,或索然无味,这都是因厨而异。因此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够不够‘味’,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不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厨子’。”  相似文献   

7.
高考语文评卷将作文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基础等级,一个是发展等级。作文中有“出彩点”就能提升到发展等级;没有“出彩点”,就会停留在基础等级。要想作文脱颖而出,作文必须有“出彩点”。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只有写出“出彩”的作文,才能刺激评阅者的眼球向大脑传递“此文达到发…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二四年,老教育家叶圣陶就在《教育杂志》十六卷第六号写了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专论,并且特地以“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作为这篇万言长文的副标题,把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总枢纽提出来,显示了这位教育家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这里,他不仅给“语文”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还把学习口头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孙儿刚进初中,别看他小小年纪,特别好学深思。知道爷爷是语文教师,便经常就语文方面向爷爷问这问那,看似平常甚至幼稚的问题,却往往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比方他最近问我:“爷爷,您经常说读书要多用脑子,可人们总是说‘心想事成’。那么,想事到底是用‘心’还是用‘脑’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要练笔,不少语文教育名家倡导过,呼吁过。刘国正先生就曾说:“写作,即教师下水,是语文教师的正业。”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经常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燃而,留意一下语文教师现状,便不免令人失望:热心于练笔者寥寥,视“笔”而不见者多多。  相似文献   

11.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12.
有幸读到贵刊2003年第9期谈永康先生“还是要多‘下水’”一文,(此前并未看到“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孙世杰先生的“语文教师要慎用‘下水’文章示范”的文章)事有凑巧,笔者一周前刚刚就小学作文教学“范文引路”的教学模式在本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小学语文教学论”课堂上做过简单的评析,因此,想借“争鸣平台”一角,就谈永康先生论及的“教师下水”问题谈几点看法。“范文引路”的教学模式,恐怕是每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的,范文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老师“下水”,借鉴学生优秀作文选或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课文或自选的作家作品、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作文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称什么‘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要去实习了,我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和大家谈谈教师必须具有应变能力这个话题。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意外的、变化的情况,能敏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能正确、机敏而妥善地处理,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能力。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一次,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有位学生迟到,忽然“砰”的一声,他推门而入,径直入座。于是教师随机应变,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们议论了一番,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的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语文评卷将作文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基础等级,一个是发展等级。作文中有“出彩点”就能提升到发展等级;没有“出彩点”,就会停留在基础等级。要想作文脱颖而出.作文必须有“出彩点”。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只有写出“出彩”的作文.才能刺激评阅者的眼球向大脑传递“此文达到发展等级”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再谈教师角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育教学任务由传授知识向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转变,要求教师角色也必须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经师”,必须学高为师;教师作为“人师”,必须“身正示范”。  相似文献   

17.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09,(11):48-4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就必须与时俱进。为顺应新课改的时代潮流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实现相应的适应性转变。要成为语文新课改中的弄潮儿.我们不妨从“五个学会”做起——  相似文献   

18.
如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关键要把语文课上“活”。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20.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一篇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不同文章的目标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及其分解”是其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