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林师专"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与桂林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探寻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使之成为一种融多元化与个性化于一体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的主力军与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推动者,是地方大学重构与教育发展的承担者,他们的人格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成败与地方院校的健康发展。鉴于青年教师作用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现实境遇对其人格的挤压,青年教师的精英品格、大学理想、大学精神面临不能承受之重的尴尬。因此,从优化青年教师的经济环境、科研环境和自我内在环境出发,塑造、培育青年教师的独立人格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首先要明确科研的定位,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因此,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自身协调不够等不足之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二要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强化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联系,三要加强校内各专业的协调联合,强化多学科联合攻关,四是努力培育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实际,贵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黔中经济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错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怎样将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文化和技术支持,成为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文章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学校、不同导师对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解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和发展。针对地理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特点,文章尝试提出了全新的适合地方高校推广的地理学硕士教育发展模式,以实践的理念作为纽带维系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科研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大、分布广,与地方联系紧密,在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在制度、主体、受体及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境,亟待破解,应在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育人制度体系、建设科研育人主体队伍与科研平台、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科研育人的内在积极性、创新科研育人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加大努力,切实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高等教育已逐渐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知识传播、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面对绝对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学生群体,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把通识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深化通识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地方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应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立足高校优势学科,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科研平台;构建激励服务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地方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高校的发展须围绕此三大功能而进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具体功能和办学目标与研究型大学有别,偏重培养区域社会应用型人才,更强化其对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服务功能.文章拟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道:一是强化地方高校的教学组织功能,即加强教学环节与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参与实践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科研发展强调合作联盟,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协同创新;三是增加高校社会服务的评价指标权重,强调高校对本地经济与文化的推进与引领.  相似文献   

11.
“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当今蕴含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与价值认知的时代命题。在"微"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无微不至"成为时代氛围,同时,与之相关的"微"话语、"微"元素、"微"体系也应运而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微"文化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服务,进一步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阵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提出"辅导员成为研究者"的命题,立足于辅导员的特殊工作环境,本文从现实缘起、本质内涵、成长途径等方面阐述高校辅导员教育科研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在1998-2000年三次较大规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大部分中央部属本科高校划转到地方管理,辽宁省是我国行业划转高校最多省份之一.这次改革中,辽宁省属地高校有20所原中央部委属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其中19所高校由中央划转到地方管理,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这些高校在十年的发展中科研状况有较大改善、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得到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小学教师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是高师与地方的合作关系弱化,高师专业教育与小学教育改革脱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钩。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构建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有利于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实现。要从加强合作的角度对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实行"高校—小学为本"办学模式,坚持培养培训机构与模式的开放性、科学性,以推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历史和特点,又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对其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定位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从重视理论课程,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发展科研等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6.
探寻教育发展之道,以求获得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可谓是教育科研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则是以各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基础的.在思考、把握全局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地方实际,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突现地方教育的独特性,进而凝聚地方教育理念,引领地方教育思潮,地方教育科研当担此任!由此看来,地方教育科研所承负任务的现时性与艰巨性将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逐步明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加强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履行大学的基本职能、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大力促进学科、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等原则。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阐述了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狠抓学科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建设学科方向、举全校之力建设学科基地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实力、深化改革完善学科制度,从而促进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成就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校学报群体,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有价值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先河,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它曾以其教育科技先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我国教育、科研、出版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术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进步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两大职能,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解决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包容性发展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包容性发展的概念予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年轻教师为师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年轻教师的教学之道与为师之道,即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是他们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高校年轻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尽快过好教学关;增强科研意识,找准科研切入点,有效推进科研进程,练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