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伤痕》发表前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  相似文献   

2.
(一)先说爱情1977年夏天,我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码:"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3.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4.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5.
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小说《伤痕》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为追澍“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当初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的他.到底怎会成为“伤痕文学”(注)第一人呢?日前,本文作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7.
《档案管理》2004年第5期发表了焦振、樊小伟两位先生的《再论档案与文件的关系——同刘东斌先生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再论》。文章在开头部分写到“档案与文件的关系,在档案学界很早就有了共识。通俗的概括是‘: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文件,‘今天’的文件将是‘明天’的  相似文献   

8.
《编辑之友》2008年第2期转载了申徒文婕发表在《每日商报》(2008-02-14)上的"‘的’、‘地’、‘得’到底要不要分?"(以下简称申徒文),引起了业内的很多关注。前几天社内在业务学习时,还有人提到申徒文中的观点,这可能是由于《编辑之友》在业内的权  相似文献   

9.
一家报纸,近日刊一文《“狗日的编辑”》,是评介一本名为《狗日的工作》的书的。作者说:“(该书)编辑将其‘狗日的工作’做得不错。为了表示感谢,笔者这里也愿亲切地说上一句:‘狗日的编辑!”’文章开头在提到“许多人可能都会记得那篇很有影响的小说——《狗日的粮食》”时写道:“像‘狗日的’这种粗俗的语言竟然如此,简洁、生动地表达出让人几乎无法再用任何更高雅的的语言来更贴切地描述的情感。人们对于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的粮食的那种又恨又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一句狗日的,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小说的题目是否“贴切”,…  相似文献   

10.
我读《光明日报》编辑盛祖宏的那篇以新闻界为描摩对象的小说《第八任总编》,感慨万千。小说塑造了燕华日报新上任的总编辑铁锤。虽说这是一张面向教育界知识界的报纸,但编辑部中有些人的知识水准可真够呛。铁总编上任伊始,带领了30多名青年记者与几名青年公务员一起去采访一位特级教师,要求每人当晚交出一篇通讯稿。结果中选者竞是一名清洁工,而好些记者交了白卷或半卷,即使交出全卷的也别字连篇,“什么‘一愁莫展’‘人才倍出’‘板门弄爷’‘家俱’‘既使’‘已后’,直到生造的  相似文献   

11.
社旗县太和乡第二初中已届不惑之年的共产党员、语文教师唐群生,是一位在全县小有名气的新闻写作能手。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广大师生称他为:“园丁笔耕颂‘园丁’,通讯员中的标兵”。唐群生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业余时间,他酷爱新闻写作,用自己的笔歌颂园丁。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发表稿件50余篇,多次获得新闻奖。唐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感谢各级党报、《新闻爱好者》杂志我越学越受到启发,她们使我文思泉涌,我今年已在市以上报、台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12.
一、后保管模式的涵义 1.后保管模式的提出“后保管模式”理论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代,“在1974年的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上,杰拉尔德汉姆发表了《后保管时代的档案战略》一文,其中已经孕育了‘后保管模式’思想,六年后,他首次提出‘后保管’概念,‘后保管’思想就在西方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63年12月5日,新华社播发一条消息:《中国石油工业今年全面丰收》,如同长空一声春雷,振奋了全国人民,全世界也为之震惊。 消息说:“由于石油产量和品种迅速增加,现在我国需要的石油产品,已经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过去一直是依靠国外进口‘洋油’,现在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14.
字斟句酌9例     
蔡维藩 《今传媒》2003,(6):78-79
“东亚病夫”有出处并非洋人辱国人 8月7日《人民日报》4版“人民论坛”发表的《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说道:“当年,有西方人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是侮辱,但也值得我们深思。”言之凿凿,似确有其事。其实,“西人称国人‘东亚病夫’”一事,查无出处,并无实据。翻译得如此精致的国文,其西文原文为何?最早的译者是谁?均不见经传。 已有学者指出,“东亚病夫”语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我国新闻媒介上,“专访”作品已成为新闻报道常见的、为广大受众所欢迎的体裁之一。著名女记者——柏生则是“专访”的开拓者。 柏生姓陈。 1949年5月17日(北平刚和平解放不久,新中国还未诞生前),柏生的首篇新闻专访《北平房屋问题条文公布后叶剑英市长发表谈话》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直至1993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她采写的最后一篇专访《前沿上的陈氏‘莫比乌斯作坊’》,在45年间先后采写、发表的新闻“专访”达300余篇。  相似文献   

17.
在《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一书的序言中,王德威说:“从晚清‘新小说’兴起以来,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密,但是一直要到世纪中期,书写才终于转换成政治行动,既向作家求索墨水,也向作家求索血水。”如果深究历史细节的话,这段话颇值得推敲甚至有明显漏洞。但王德威显然无意纠缠具体个案,而是着眼于大的历史趋向,凸显一种更为宏阔的文学史意识。以此为基点,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信息联播》等媒体播发《我国电价改革方案即将出台居民电价将适当上调》消息后,电监会马上发表郑重声明:电价上调消息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第1期《新闻记者》杂志刊出《2003年十大假新闻》,在传媒界引起很大反响,《新民晚报》、《新民周刊》以及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业内专家、时评作者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已引起高层主管部门的重视。1月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该报副总编辑孙月沐(朽木)的文章《新年重敲“警钟”声》提出:“假新闻,就是坑害读者,制造新闻假货的‘主观故意’犯错,就好像市场上那些制造假药、假食品坑人害人的人一样,居心大有问题。细分起来,这里,有的是捕风捉影,不加调查而致;有的,是明知故犯,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所致;有的,则是不择手…  相似文献   

20.
<正>1898年,在《清议报》上的《译印政治小说序》中,首次出现了“政治小说”的名称,并先后刊登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记》和《经国美谈》等。而晚清政治小说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掀起小说界革命的热潮,则是从发表于1902年《新小说》上的《新中国未来记》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