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晚清对外谈判中,界务谈判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要成功进行界务谈判,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帕米尔交涉的实践中,许景澄探索界务谈判之道,形成了自己的界务谈判思想。他主张:界务谈判应以地图为工具,以陈约为依据,以兵力为后盾,避免使用宕缓之策。笔者认为:许景澄的界务谈判思想具有其闪光点和历史进步性,对当代外交工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保守派在外交上的保守主张主要表现为:拘泥于传统外交礼仪;对外交涉坚持强硬态度;反对派遣公使外国;在“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等,这些做法与主张严重阻碍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对晚清政府的内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正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型,走入国际正轨.恭亲王奕诉作为晚清政坛中资深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奕诉由避敌庚申之役崭露头角,与西人交涉中从开始外交思想转变,进而发出自强御侮的呐喊,最终做出开放性的外交实绩与主张,这些观念和认识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思想和原则,而同近代的外交观念更为贴近和契合了,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郝淑霞 《教育评论》2012,(4):132-134
晚清时期,语言障碍曾造成中国对俄外交困境。京师同文馆俄文馆为了适应中俄外交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主要以培养对俄交涉的翻译、外交人员为目标,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俄文外交翻译人才,在中国俄语教育史及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因清廷始终奉行"外交在外"的政策,地方督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涉权限。广东作为清朝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地方督抚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清朝外交体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选取广东地方督抚这一典型,通过梳理两广总督及广东巡抚不断扩大的外交权限:监管口岸通商、处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订约、换约、租借交涉、华工交涉、筹议设领事、边界会勘、司法交涉及矿务、铁路等诸多方面,指出晚清时期广东督抚交涉权限的演变特点,分析产生这种权限扩大和权力下移的深层原因,即是传统观念及制度的影响、西方列强的入侵致外交事务纷繁及督抚个人才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总结督抚权限的演变为清廷中央政权的统治所带来的利与弊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长期的外交实践形成了李鸿章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妥协投降”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李鸿章扭曲的外交理论的形成除了主要是由他阶级属性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外档案文献资料,分析了在1848年上海青浦县的青浦教案中,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代理翻译的巴夏礼参与教案处理的交涉过程,揭露了巴夏礼利用炮舰外交手段要挟清朝地方当局、践踏中国司法独立并为英国政府攫取了超预期侵略权益的罪行,也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弱国无外交”任人欺凌的屈辱外交局面。此次外交交涉成为巴夏礼的第一桶政治资本,也使得他进一步掌握了与清政府进行外交往来的方式,即“在中国获取尊敬的唯一方式是下命令。”  相似文献   

8.
咸同之际是中外关系由对抗趋向和缓的时期。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首当其冲处于中外交涉的当中,先后参与了“借夷助剿”、“外夷代运南漕”的讨论,参与奏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和奉旨查办天津教案等活动。在这些交涉活动中,他的与否看法,既有他政治斗争的需要;更体现了他对当时敌强我弱、力主只能“曲全邻好”、“衅端坚不自我开”的屈辱外交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为李鸿章所继承。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对外关系。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参与指导了湖南的对外交涉,如教案交涉,开埠交涉和粤汉铁路交涉.通过分析张之洞在上述交涉中的表现可以探知其外交思想以及对湖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方外交官的薪俸问题对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与地方外交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除交涉使具有俸禄和养廉外,洋务局、交涉局等机构的主要官员只有薪水和(或)津贴。交涉使的俸禄和养廉比照正三品官职拟定,其他官员的薪水等由各省根据本省外交和财政状况自定。由于清政府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各省筹措此项费用的渠道、数额等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外交的繁简程度。总体看,地方外交官的收入是比较丰厚的,这给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和地方外交带来了正负双=面的影响。各省自主筹措和决定地方外交官员的薪水、津贴等,反映出晚清地方外交行政体制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12.
海关监督作为清朝海关的主管官员,其主要职权为管理外贸及征税等。但自鸦片战争后,海关监督的主要职权却逐渐演变为参与晚清的对外交涉。此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海关隶属关系和出任官员变更的原因,也与税务司对关务的把持是分不开的。这一变化,一方面成为近代中国地方外交各自为政弊端的渊源之一,另一方面也间接造成了晚清在对外交涉时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1907年-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门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步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步向近代外交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体现了这一转变.薛福成在其充当曾、李幕僚时的外交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讲求交涉之道、以实力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思想,这已具有明显的近代外交思想成份.  相似文献   

15.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人物,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华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保护华工的过程中,各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李鸿章的相关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见解;对外交涉中充分展现出其在政治、外交领域的远见与才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为个案,揭示了日本歪曲利用中朝界务遗留问题,策划“间岛”事件,制造领土纠纷,通过协调与列强的关系,谋求对华扩张的有利局面,以六案交涉向清政府发起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对其让步,使其在东北南部地区的势力得以大为扩张。  相似文献   

19.
新疆开放通商、传教后,与英俄两国交涉愈加频繁,发生的案件与纠纷层出不穷.棘手的涉外案件和英俄领事的无理要求对晚清的新疆官员来说是个难题.稳定为先、不开边衅是清廷与边吏的共识,与此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挽回国家主权、维护司法公正.饶应祺较好地把握住了平衡点,坚持“酌理准情、和平商办”“虑远防微、不激不随”,避免了在其抚新期间的外交冲突,洵属不易.  相似文献   

20.
1880年10月3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排华暴乱.丹佛暴力排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积极与美方交涉.他亲自拜会并三度照会美国国务卿,要求美方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安全,并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在整个交涉过程中,陈兰彬尽心尽力,占据道义和法理优势.但美方却不顾条约义务和基本的道义准则,蛮横地拒绝了他提出的合理要求.交涉过程表明,决定交涉结果的因素不是谁占了理,而是谁的实力强.陈兰彬个人虽勉力以赴,也无法扭转晚清时期的中国面对美国所处的外交弱势.丹佛排华事件交涉的屈辱结果,充分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