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俊 《新闻界》2023,(1):47-56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主要从感知维度对媒介发展演进规律进行了论述,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人性化趋势模型,是一个更多复制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过程。但若仅从感知维度的路径,媒介技术发展到XR (扩展现实)阶段就几乎已到达终点。媒介进化还需结合权力维度进行考察,人类传播史经过了从自然传播平权、中心化媒介集权到网络社会数字赋权的漫长历程,权力的回归与感知的平衡共同统一于人性化趋势之中。当前,Web3.0媒介的“去中心化”价值观和平权结构设想为媒介进化注入了新的驱动力,也为媒介进化论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冯菊香 《现代视听》2012,(10):22-26
通过对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等不同时期媒介依赖的表现和特点的梳理,发现人类与信息供求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供不应求,到供求相对平衡,再到供过于求的不同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人类对媒介依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媒介依赖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场景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入口。媒介产生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场景变革,几乎每一次变革都遵循着媒介发展规律,同时与媒介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本文基于媒介发展规律的思考,提出关于媒介发展阶段新划分,即分别为"原点时代"、"半超原点时代"、"超原点时代"、"回归原点时代"。在不同媒介时代,"内容"、"关系"、"服务"、"终端"场景要素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个体在"终端"的作用下,通过与"内容"、"关系"、"服务"三者发生关系,呈现出了不同媒介时代场景内部的不同组织方式。同时本文发现场景发生了几次变革,场景间变革的动力存在差异,但"回归个体"是终极动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7):40-44
互联网媒介自从诞生以来,经历了移植、适应、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互联网媒体首先移植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形态;随后,依据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对移植而来的媒介形态作出了某些调整;最后,从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出发,发展出创新型的媒介形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移植型、适应型、创新型三类互联网媒介形态。互联网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革命性的媒介技术变迁中媒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孙桂杰 《今传媒》2022,30(2):116-119
作为后现代空间形态的智能媒介空间,它不同于其他的媒介空间的单一介质性,是由各种不相干的异质的媒介组成的"超媒介"形态,它集合了人类传播活动几乎所有的元素,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以及对时空的再造性。它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与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虚拟现实,同时也搭建了一个独特的人际交流平台。它以关系和连接为导向,对各种空间进行重组或者对自身进行重组,这种空间的不同组合共同构建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不以地缘关系作为主导,而是一个由不同关系流动生成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熊忠辉 《视听界》2014,(1):23-28
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狂想、政治力量的控制乃至禁止,并在一段时期一个国家内部达到某种均衡。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将共同形成共生共存的现实,系统内外的媒介合作注定使传播效果更佳。本文从媒介形态和媒体的发展规则、媒介变迁的历史等方面讲开去,透过媒介进化的视角讲述电视如何迎接新生。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对于其特点、特性、传播规律等开始进入了一个理性的阶段。媒介如何影响人类,而且应该探究人类怎样利用与影响媒介。本文主要分析人们如何影响或改变媒介,以便利用媒介从事不同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刘宏宇  张怡然 《当代传播》2021,(4):61-65,68
实体性二元论束缚了媒介人类学发展,三元虚拟媒介观是可替代的研究范式方案.虚拟性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以虚拟方式超越现实性建构理想世界.媒介是人造世界的内部程式,它不是物质性实体,而是人与世界建立信息性实践关系时的情境和形态,是人的文化属性.人的再生产和进化是媒介化和信息化进程,媒介化生存就是文明化生存,其实质是创造和完善人造虚拟性存在,并向以赛博格为代表的后人类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淑峦 《新闻界》2012,(22):31-33,54
广告传播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其中印刷媒介的演进过程更是在人类传播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广告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从古到今的印刷媒介广告的演进,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反映了广告传播现象中的不同特征。本文围绕印刷媒介展开探讨,阐释广告传播中媒介的演进所带来的"人的延伸"与随之而来诸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面对5G等新技术冲击,作为"工具"的媒介释义正遭遇解释力危机,厘清未来媒介演进逻辑和机制成为传播学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综合技术自主及社会建构双重视角,以凯文·凯利"技术进化三元力量"为分析框架,指出媒介演进的"应然"逻辑是拓展人类自由度,但其"实然"状态受社会建构作用会经历"发明-炒作-遇冷-协商发展-稳定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整个20世纪,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使人们在认识文化遗产时变得更加理性和全面。换言之,对文化遗产认识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在新旧两个世纪交替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4.
媒介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救性”特征和“人性化”趋向是媒介自身进化的两大根本属性,这也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出版在经历了最初原生态的“按需出版”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商业出版”之后,必然回归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更高级形态的“按需出版”.这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形态如何变换,文化出版的根本使命必然是:利用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按需出版”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显然也是现代出版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16.
文雅诗 《新闻知识》2023,(10):80-87+96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坚代表,均为媒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发展进化浓缩为四条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莱文森则从媒介技术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媒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人的需求,因此媒介的发展呈人性化趋势。虽然莱文森自认为麦克卢汉的传人,但是在媒介发展论上,两人的观点像是从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媒介发展的轨迹、媒介发展的运转法则、媒介发展的控制力量以及两人在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上,这些差异生成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结论亦为当代媒介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探讨人类伴随着媒介进化逐渐进入虚拟空间的过程(主要以口语、文字和印刷阶段、电视阶段、网络阶段为例)与媒介沉迷现象的关系.本文认为,虚拟空间是人的延伸,人的身体和思想都通过媒介进入虚拟空间,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沉迷程度与人进入虚拟空间的深浅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手机。每一次传播介质的更新,都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介形态的进步客观上代表了人类传播活动的进步。本文对体育报道中媒介的多种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体育报道的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有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在电子媒介使人们"再部落化"的今天,广播因其听觉传播的感知特性能够更好地突出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广播应走出认识误区,从听觉感知出发,遵循和把握声音和听觉的传受规律.一方面突出其宣传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回归"声本"属性,在媒介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实现受众"完整人"的塑造及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完成新一轮的自觉进化,回归自身的媒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