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是黄河文化再次繁荣的历史机遇。通过梳理黄河文化传播力的现实需要和现存问题,提出从制度化、符号化、观念化和生活化四个维度重构黄河文化传播“共通意义空间”的路径,从而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效能,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2.
民族艺术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船工号子是反映船工生活的"草根性"原始记录,已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其建档保护,让大运河上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是档案管理与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文章论述了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历史传承,针对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档案保护角度提出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建档依据、目的、内容及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及策略建议,包含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的主观形成、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的制度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文化间性的关注重视、国际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海盐塘工号子"的社会、文化、史料和利用开发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充分分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海盐塘工号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传播是继承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作为官方媒体传播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在传播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报道,聚焦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意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场景叠加与渠道整合,聚焦黄河文化的多媒体传播与融媒体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滚动式传播和交叉式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在传播对象上兼顾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实现了全民普及覆盖、聚焦核心受众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的黄河文化传播策略是当代媒体传播的典型范例,对整合传媒资源和打造主流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曹红蓓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i017-i018
川江号子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奇葩:号子头被雅称为行走江河的行吟诗人。作为硕果仅存的女号子头,吴三姐的人生路是在江上的.上水时传奇,下水时疏淡……在北部新区大竹林镇的凤栖沱,住着现在中国惟一能领唱川江号子的女船工——吴秀兰。  相似文献   

7.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8.
早期黄河文化主要以身体媒介、祭祀仪式、文学媒介、视听媒介为传播媒介,构建了黄河文化传播的群体路径、神话路径、语言路径和艺术路径,形成了“以黄为色、以河为尊,以土为根、以水为脉”黄河历史文化特征。当代黄河文化传播要以古为鉴、以今为用,对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播形态进行活化再造,以传播路径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再次唤醒黄河文化的灵魂与生命。  相似文献   

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力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面临着难得机遇,提出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对外交流、国际沟通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由于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缺失、西方媒体偏见性的议程设置以及我国媒体与国际舆论传播规律不相适应,导致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利用非官方身份的民间媒体来淡化政府"硬"身份、发挥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信息优势、注重理念与实践的双重落实,已成为新时...  相似文献   

11.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历史上为避免潮灾的侵袭,先民们创建了宏伟壮观的海塘工程,同时也创造了鱼鳞石塘、龙王庙、塘工号子等众多海塘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掘海塘文化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视角梳理"嘉兴海塘文化"资源,探索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和有效利用途径,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弘扬黄河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之源,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之举。微时代在弘扬黄河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现实问题与文化阐释的张力、国家意志与行政逻辑的落差、价值多元与西方文化的渗透、区域传统文化的趋同与求异、传承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局限等现实困境。需要围绕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资源要素优化整合、载体渠道融合共生、弘扬机制建构完善等方面,探索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应然进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其中也对黄河文化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视野下,出版单位在学术期刊、学术专著、大型丛书、百科全书及其他融合出版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尝试,此外仍有文化资源保护、水利成果展示、文化认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创新需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川江号子不会、也不应该发出呜咽之声。凡听到过川江号子的人都有感触,声声川江号子,从赤裸着身体、像虾一样弯着腰,背拉纤绳艰难前行的纤夫们口中冲出,那种高吭激越、撼山震水的旋律;那种撩人心尖、撼人心魄的力量,顿时便将眼前的山山水水一下予震荡得远了,徒留下那起起伏伏、颤颤悠悠的号声,久久地回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然而,1924年6月19日下午,在四川省万县城对岸的陈家坝,人们确确实实听到了呜咽的川江号子!事情的起因是由一艘英商太占洋行的“万流”号轮缓缓驶来,最后停泊在陈家坝码头后引发的。“万流”号轮到达这里时,只见沿江已…  相似文献   

16.
卢青 《新闻爱好者》2022,(3):106-108
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陶瓷文化产业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创意水平不高、创新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通过对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以期能够助力文化传播的裂变,提升河南陶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蕴含了深厚的时代价值、民族价值与文化价值。弘扬黄河文化,重在讲好黄河故事。一方面,黄河故事将成为中国人民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讲好黄河故事,是构建国家形象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大河网英语频道对黄河故事的外宣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黄河故事的外宣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炼黄河故事外宣策略的主要特征和内在逻辑,尤其在平台策略、主题策略和语言策略三个维度的创新手段和特色做法,以期对黄河文化海外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厚军 《出版参考》2021,(1):45-46,51
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水利出版人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和任务.本文从探讨解析黄河治理历史文化的价值特点、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文化的价值转变等理论研究出发,结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开展黄河文化出版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以期为聚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出版界同仁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黄河档案主要涉及治黄实践、治黄英雄故事及治黄古籍文献等资料内容,以文化记忆视角审视,可发现黄河档案具有储存记忆、丰富黄河记忆谱系、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等功能.基于新时代对黄河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重新寻访和激活其丰富的生态、"根""魂"与经济精神等美育价值,让黄河档案的美育价值发挥时代效用,这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将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置于传播学视域中进行研究,并结合"农家书屋"这一新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形式,分别从读者、传播主体、媒介三个层面对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进行剖析,探讨在依托"农家书屋"背景下的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策略与路径,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