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荀子同孔、孟一样都欲法先王,复三代之古,但其复古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否定了孟子提出的以复人善性、行仁政为核心的社会拯救论。他认为在“先王”与“后王”之间存在着一个千年不变的“道贯”,即礼法、制度。因此,他提出了“法后王而一制度”的复古方案。将礼法、制度这些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的“王道”视为所欲恢复的“王者之制”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这正是荀子复古论的特色。荀子的“王制”复古论建立在把三代之道、后王之法理想化的基础之上,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以三代礼法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4.
荀子虽然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在打破天神权威的同时,却供奉起人神的权威,构筑了一个以圣人、圣王为核心,以道义、礼法、名分、政治、学识多种权威相交融的崇拜体系,这个权威崇拜体系有着神化圣人、美化君主、鼓吹人治、锁定真理的特点,对后世的专制政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化性起伪"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作以现代阐释,以性恶论为切入点对其做以阐述,并且从"积、渐"和"礼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具体做法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为了节制人的情欲,使社会安定详和,他提出“隆礼至法”的思想。而在“隆礼至法”的过程中,他非常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如果失去君子人格,礼法虽然具备,国家也会危乱。为了造就 君子人格,人需要刻苦学习礼法,严格按照礼法进行修养;国家需要尚贤使能,奖罚分明。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荀子从人出发,把天当作人理解自身的对象性存在物和超越自身的中介物,形成了以分为前提,以合为归宿的天人哲学,既肯定天人相分,主张天和人在各自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又主张天人合一,认为礼义道德的超越性使天人之间建立了形而上的联系,饱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和《荀子》开篇都先论学习,其论学习最有价值之处,是重在做人。而在做人上特别重视礼法。两书都反复强调一个“礼”字,把礼视为道德情操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和社会的精神文明,今天,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重新学习古代文化遗产《论语》和《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对于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中的神话因素内容涉及图腾、祖先、英雄和占卜等类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深受儒家传统神话态度的影响、神话的历史化以及神化历史人物的历史化等方面。《荀子》的神话因素与荀子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荀子运用先进的天人关系理论,对鬼神给予新的阐释,形成唯物科学又兼具时代特色的鬼神观念。荀子这种把鬼神人事化、神话认识科学化的宇宙哲学思想,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礼法治国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封建道德中无视个体价值和道德主体地位、割裂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将道德政治化、礼制化的教化模式是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历史文化根源。延缓着青少年学生新型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学校德育必须树立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尊严意识.摈弃封建德育的负面影响,坚持人的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德性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3.
荀子曾做过“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死于兰陵并葬于兰陵。兰陵,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境内。荀子提倡的“王霸并用,礼法双行”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也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应该重视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思想,把“礼”,“法”当作治国安邦的两大根本手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中“礼”,“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结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揭示出这一思想对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18.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阐述荣辱观的人,在如何践行荣辱观上,他提出了四点主张,即遵循礼法,重视师教,树立榜样,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批判和继承荀子的荣辱观对我们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提倡"礼",在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荀子一方面像儒家前贤那样推崇礼义教化,另一方面又深知在人心不古的乱世,"礼"发挥的作用有限,认为"法"是推行礼治时一种必要的协助治国的手段,必须礼的内律、法的外制并行。在礼法二者的关系上,荀子认为法从属于礼,礼占据主导。如何让法辅助礼来治国,荀子在刑不欲滥、法律细化、法律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完善了周公以来儒家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