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史类图书编辑要善于“存疑查证”张永钦【福州】“存疑”是史学研究中对史料进行考证的前提,是史学研究者的一项基本素质。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中说道:“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其理。”也就是说,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  相似文献   

2.
诸子百家档案史史料内容丰富,在我国档案史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该类史料分散在各派经典之中,涉及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档名词、档案种类、档案载体、档案机构与职官设置以及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因其记载内容年代久远、所托典籍流传情况复杂,在使用时常需对相关内容进行多方考证。诸子百家档案史史料在学界运用较早,成果丰硕,但其中也存在着史料误读而造成的研究“失真”现象等,对其研究与应用还需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明清史专家冯尔康教授所著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史史料学》(上下两册)已由故宫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清史资料浩如烟海,且散布各地,文种复杂,对研究者参考利用颇为不便。作者即针对此问题,以自己多年从事史学研究之经验,著成此书。作者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清代的历史地位和加强清史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清朝修史制度、私人著述与史料,清史史料学的任务,以及本书写作目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一直受到史料不足的困扰,并同时存在历史建构过程中重视“文本”诠释从而忽视人的作用、史料内容缺乏合理考证、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等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营造史学研究氛围,同时加大口述历史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5.
古旧书业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征文考献、钩稽史料,重点叙述了晚清以来扬州古旧书行业的演变史实,内容涉及扬州版刻的衍变、书肆的变迁、书贾经营的风貌,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名人周叔搜、朱自清、阿英等与扬州古旧书业的关系,以及“公私合营”和“文化大革命”对于扬州古旧书业的影响。本文是作者研究中国古旧书业史的系列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史学理论家、档案史料编纂工作者、乃至封建帝王在从事档案史料编纂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编纂原则与方法。本文依据清代档案史料汇编和有关文献 ,将这些原则与方法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即“广存”与“审取”的选材原则 ,“据实直书”的加工原则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汇编体例设置原则 ,以及“比附证校”的考证方法 ,“分门互见”等材料归类方法 ,标注材料出处的注释与备考编写方法 ,“分出句读”、“撮取篇中所陈大意代为标目”等编排加工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并指导了当时档案史料编纂工作的开展 ,而且直至今天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作为新史学的口述史采编研究方法的兴起 口述史的英文表述是“Oral Histories”。意思是“口述史学”、“口述史”、“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等。口述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口述史是包括口碑故事、口头传说、回忆录在内的一种史学形态;狭义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或使用录像设备进行摄像、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实际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口述史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被运用于事实的传承和史实的书写当中了。  相似文献   

8.
《历史档案》2006,(4):82-82
《孟森著作集》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 孟森(1869-1938年)被史学界誉为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他从1913年开始,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其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研习上海史,总觉得我们在铺陈近代上海繁华或关注面上的东西,用墨相对多了一点。有些论题多年来因循相袭,史料就那么一些,视野上也未见拓展,所以,读后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前几期《档案与史学》陆续刊登上海史研究笔谈文章,有几位先生谈到要注意观察的视角,读罢很受启发。如王家范先生提出转换视角,并期望“上海史研究下一步应该向历史诠释索取更多的需要,以求得历史视野的拓宽和史实的进一步深化”,窃以为此议中肯。这里,结合近年从事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研究体会,谈一点浅见。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谈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薄一波题写书名,舒龙、凌步机主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是国庆五十周年的献礼书。作者是长期生活在赣南红土地上从事苏区史研究的专家,书中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的各方面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全书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包括鄂豫皖、湘鄂西、闽浙赣等其他苏区,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政权组织和军队建设,还涉及经济、文化、法制、版图、人口等等。作者对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核实,并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筹备到建立到发展的全  相似文献   

11.
宋代史学与诗歌注释学都十分发达,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是"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这首先表现为诗人年谱与编年注的创立.其次,注者引用可信的史料,展现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揭示触发诗歌创作的事因.再次,对使用"赋"体、"比兴"体、典故等不同表现方法的诗句,都能考证其"本事",准确地解释意义.宋代诗歌注释推动了"以史证诗"方法的成熟,使之成为诗歌注释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珂 《历史档案》2017,(4):118-122
不久前,笔者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福次咸诗草》一种,内容为圆明园当值人员福次咸在圆明园被攻破后,逃难归来,根据回忆所作的纪事绝句十七首。诗草涉及初次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因系当事人亲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兹全文录出并略作考证,以为研究清史之一助。  相似文献   

13.
《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展现了有明一代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交往的情况,不少资料既印证了明代臣民所写有关文献,同时也扩大了各个方面记载的史实,既有补充的作用,又有考证的价值,是研究明代的历史、文学、中朝交往史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娄森著《龙引泉考》作为《中国市政工程设计通志》附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旅顺口龙引泉,是清朝末年修建的我国第一个城市给水工程之水源。经过作者历时四年的考定,该工程始建于光绪七年,而不是五年,并于十四年竣工。亦查出有关文献资料中对当时的工程量、支出银两数、工程主持人、供水范围、供水量以及龙引泉碑文内容,也多与史实不符。作者还辑录有关资料在案,以为日后进一步考证的线索。本书内容有二:其一为龙引泉考,依据史料,对龙引泉给水工程在清朝末年营建的有关史实进行考证。其二为龙引泉研究史。《龙引泉考…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省历史学会、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历史系、《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等八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三次清史学术讨论会”于9月6日至12日在长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六十多个学术单位和团体的165名代表,包括史学、教学、档案、出版、新闻各界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大会收到学术论文近90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六位同志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3篇。  相似文献   

16.
“史证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基于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的《史证教育》又是关键所在.本文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两个方面入手,深刻阐述了“史证教育”的过程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名人日记、口述史、官方史料在历史史事发生过程中存在角色差异,故在历史史事的考证复原中,可以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层次搭配关系,组合使用,彼此印证,辨别真伪,以提高史实考证的精确性。本文拟以此对黄埔军校相关史事进行辨析订正。  相似文献   

18.
《出版科学》2016,24(4):71-71
推荐理由 以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为代表的西方阅读史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台湾史学研究者潘光哲即是在阅读史研究的启发之下,引入“知识仓库”的概念,通过精细、缜密的考证,研究了我国晚清士人的阅读内容、阅读行为、阅读秩序、阅读地理学等,从而深入描摹晚清士人因世事变迁、家国命运、个人前途而展开的阅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所引发的回响,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阅读史著作。作者本着“小作课程,大施工力”的准则,以个案研究为主,重点剖析了朱一新、梁启超、《时务报》、《沅湘通艺录》等人物或书籍的阅读史,在中国晚清阅读史上打下了一个个“深井”。  相似文献   

19.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1,(2):131-134,102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于1964年编选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汇辑了档案馆所藏1840—1911年间的大量清代珍贵档案文献,对研究我国近代货币史极具参考价值。但由于书中部分资料系转引自晚清官修文献及部分杂志、报刊,已不是原始文献,且排印校勘时之疏忽难免,故书中也不免有文字及史实讹误之处。如该书第一辑下册第823页所载“各省铸造银元概况表”(以下简称“表”),其中对户部造币总厂、广东、直隶、山东、  相似文献   

20.
日前读杨玉圣所著《美国历史散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联想到史学研究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历史学如何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繁荣,心中颇有所感。 我本人不是研究美国史的,不便对书中12篇美国史研究专题论文和8篇有关中国美国学的文章妄发议论,我的感触主要是因书中近20篇史学评论文章而发。由于这些史评中的多数都以美国史研究为中心,其中有关美国史事的考订或评价方面之是非,自然也非我所能信口雌黄。我所注意的是评论者的精神、态度和勇气及其在评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