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彭进  刘丽英 《教师》2012,(6):11-11
攻击行为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可分为主动性攻击和被动性攻击、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关系、挫折、消极意图理解。应当结合攻击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正确地控制与纠正。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是指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他人痛楚的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攻击行为不足为奇,但如果攻击行为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会影响儿童当前的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更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成年后多数也具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6.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处理方式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以语言或行为对他人或物进行侵害 ,如踢、咬、揪、扯、骂、夺等。攻击性行为不仅包括可见的带攻击性的行为 ,而且包括隐形的攻击的意图。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彪勒、格林等的研究表明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霍姆伯格发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人员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侵犯形式的发展变化 ,结果发现 ,儿童在 2 - 4岁间 ,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 :身体倾犯逐渐减少 ,言语倾犯相对增多 ,到…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幼儿一种典型的问题行为,在幼儿问题行为中出现频率很高,影响久远。儿童在幼年习得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日后的行为方式具有不良影响。文章从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成人处理幼儿攻击行为所采取的无效策略,提出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困扰着家长,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矫治及转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攻击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 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言语较多,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时常讲粗话,骂人。②任性执拗,好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③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何人、咬人、推人、踢人,欺负同龄儿童或比…  相似文献   

10.
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有的攻击性弱,攻击行为少;有的攻击性强,攻击行为发生频率高。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种种的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层中隐藏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各种野蛮、残忍和异常的冲动与欲望)冲破前意识的抑制和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占据了支配地位,将其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便会外化为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