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初二《思想政治》任课教师中非思政专业教师较多,大多没有学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法律关系和法理知识的讲解,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情况。下面结合平常听课碰到的教师经常讲错的几个知识点逐一分析,以供参考。一、如何表述“法“”律“”法律”“法规“”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关系根据《社会科学大词典》,上述概念及关系的正确表述应该是: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这是从行为规范角度对“法”作的定义,从这一层意义上看“,法”与广义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决非两个国家,这是历史和法律所证明的事实。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的法律地位,驳斥“两国论”与“公投台湾前途论”这两种“台独”论调,并分析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特点及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法。是指向“台独”分裂活动的法律武器。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体现。  相似文献   

3.
法自然是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其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阐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法自然加以综合论证,最终使其由学术理论走向了法律实践。在汉代法自然主要表现为司法上的“秋冬行刑”司法时令说、则“天”理狱及“灾异赦宥”制度等。法自然自汉代形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法律圭臬而加以继承,一直延用到清末法律现代化之前。  相似文献   

4.
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范式 ,我国的法律语言的研究范式自最初的“语修逻分析”后 ,先后出现了“风格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等等范式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法律语言的“言语行为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的法律语言研究意味着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行为都有其运用的规则 ,任何“行为”的规则都是由这一行为的本质所内在地规定的 ,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从分析这一“行为”的规定性开始。由此 ,需要首先对“法律”这一行为充分加以定义 ,才能获得“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得到“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才能逻辑性地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 ;并由此定义推导出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法典准则、程序准则、话语权准则、一致性准则、证据准则、时间准则、易读准则等  相似文献   

5.
对于法律是否有本质的讨论曾是法学界的一大热点,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本文通过探讨事物的命名及其意义,揭示出法律这一名称作为一个概念化的类名,其命名过程真实记录了人类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历程,“法律”词项下蕴涵了我们对法律的本质存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语词才会成为人类思维的凭据。在实证法学的语境下,“法律”这一语词的准确界定,使法理学真正成为纯粹的具有分析品格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这一研究领域和法律移植关系甚密,比较法的“力量”为一国对他国法律的移植提供了积极的实践基础,在立法传统、国际法、国内部门法等方面都有很多实例可对此加以佐证;而其“弱点”又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移植界限;通过分析法律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语言及宗教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比较法潜在的“困境”,以期为中国法律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的世界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法的世界化包括法的全球趋同化和“超国家法”的形成两个方面。从内涵上又可分为公法的世界化及私法的世界化。法的本土化论者则强调法律的多元化和地方性,并立足维护国家主权批驳法的世界化论。其实法的世界化与本土化绝非根本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恶法亦法”这一法哲学观点的支持论点和反驳论点。“恶法亦法”观点主要来源于苏格拉底的申辩、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相分离学说”、拉兹的实践哲学理论上的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恶法亦法”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自然法学派的法律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想;在我国“恶法亦法”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常情”、“常理”的挑战。“恶法亦法”的最终问题是哈特提出的恶法是法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遵守,本文最后讨论这种论点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发展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这一命题的基础就是把法律与秩序等同,这就忽视了法的自我衍生功能而认为国家法的无用。在把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一个命题的比较后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法律发展的关键,尽管这个结论也是现象性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加之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争论和学术争论的推动,西方法哲学从二战前后的“休眠状态”转而复兴,并形成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各种法学流派相继出现,诸如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等等。其中以新自然法学派、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为主,构成了20世纪西方三大主流学派。在这三大主流学派中,前二者均是在前人思想上继承发展而来的,而社会法学派则应时而生,其出现被誉为“20世纪西方法学领域最重大的事件和突出的成就”。本文在对此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的分析上,并不以追求判断三大流派谁对谁错、谁优谁劣为目标,而是笔者认为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正是其本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从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及各学说自身特色等几个方面略析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一法律与道德法律是什么?这一至少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就提出的问题,至今人们仍未达成一个公认的答案。从古希腊“安提戈涅”式的悲剧到奥斯丁“法即主权者的命令”,人类对法律是什么的思考形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大法学派,即以法律道德化解释的自然法学派和以法律实证化解释的实证主义法...  相似文献   

11.
法律体系对一国的法制及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科学地构建法律体系,关系到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及基本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体系含义入手,可以分析出当前法律体系即部门法体系划分标准的缺陷,希望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二元结构,同时,以法律的调整方法又可以具体地将国内法细化为公法、私法及社会法的法律体系框架,以期更好地为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受到日本学者目前关于法律体系构造理论研究的启发,从历史和法律角度对经济法在国际上的产生和演变加以阐发,认为作为公私法融合的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的产物,是对民法的溢出与衔接,并非行政法发生分化才得以成立,对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从学理上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目标包括经济法目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它们各自体系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经济法目标模式。这一模式与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目标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14.
公民法律素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我国公民法律素质取得进步的历史进程的四个阶段,分析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进步和不足以及形成的原因,辩证反思我国既往普法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法治理论,其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手段等内容,成为西方法治理论的主要历史渊源。以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为背景,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理论,阐释当代我国法治的理念及其构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欧洲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判例形成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欧洲联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欧洲联盟法的一般法律原则中的基本权利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原则、确定性原则以及国家责任原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法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部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相对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法制监督三个层面对我国行政法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法的存在价值、安全价值、公平价值为出发点,对经济法的价值本质进行全面深刻的论述。通过对经济法价值本质的辩证关系分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治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法的有效性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法律教义学的维度加以理解,与此相对应存在着3种效力不同的法:民间法、自然法、国家法.何种法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有效?文章从法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律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涵义及功能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结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对依法治国的深远意义,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途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