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变》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相对地说,人们对《通变》篇重视不够,下的功夫不深。对这一篇许多问题的理解,包括对“通变”这个概念的解释,虽为大家熟知和袭用,但仔细推求,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刘勰的原意。本文拟就《通变》篇若干重要疑难问题,在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乐府观受沈约影响极深。《文心雕龙·乐府》与《宋书·乐志》均感叹周乐雅正传统一去不返,俚俗之乐甚嚣尘上,体现出“嫉俗趋雅”的乐府观。在论及其它文体时两人均能做到复古与通变的统一,独于乐府只言复古,不及通变,此与历代独重乐府在政教中的作用这一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唐代具有独特思想的文人,其忧心家国民生的思想多流露在文学创作中。论体文大都是柳宗元的政论性文章,包含着他与众不同的“圣人观”“天人观”与“国家观”;其逻辑严密,善用对话与故事阐述思想,以排比和反复增强语气,气势强大,令人折服。从柳宗元的论体文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其政治观念,理解其文学创作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5.
当代公仆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以奉献美、牺牲美为审美价值核心。这种约定俗成的审美价值规格导致虚构性的公仆文学创作陷入困境,而成功塑造公仆形象的文学品种,只有报告文学一枝独秀。虚构性的公仆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当代作家创作公仆文学的艺术才能是“偏瘫”的,原因在于其审美心理结构历史性地发生了故障。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楚人“以属诸夏”之后的文学创作,其以华夏文化为基本思想内容并且反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成就,是熔冶南北文化而新创的精神产品,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贽的文艺观以“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为核心,这些理论既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具有鲜明的文艺批评的性质,对于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的文艺观可以说是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事“立人”工程,并自觉地把它提高到宏观的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作家。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更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对封建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正是他“立人”思想的演展。他的“主人”思想,以“救人”为手段,以“新民”“新国”为目的和中心,形成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刘勰"通变"一说,就当前学界在复古与重变方面的分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南朝文风新变有三次,彼此间并不相同.刘勰的"通变"思想与同时的永明新变基本一致,与其不同的是此前的元嘉和此后的"宫体"新变.所以说,"通变"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新变.南朝不同时期的文风不同,不能将宫体新变与南朝整体新变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路翎独特的文学创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深入探究其独特性的根源所在便显得极为重要。概括来说,其为“异类”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父亲形象”的缺失造就了其内心的紧张、焦虑与自卑、自怜,并相应地在其文本世界里呈现出一种强势的个人主义话语特征。二是俄苏文艺思想中的“激情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极大地影响了路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路翎创作中的“共名”与“无名”话语模式,显然这种影响在路翎的创作中呈现出一种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重新审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它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侧重于社会政治启蒙的女性解放道路。本文尝试从女性自身的生命困境、女性家庭的生活质量、“母爱”的尴尬境遇三个方面对本时期女性文学创作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来的“块垒”(情结),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已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是文学创作全过程的动力机制。“块垒”(情结)的抒发,还需要以娴熟地掌握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为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对冯亦同的新诗集《紫金花》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评析;同时,对他的全部文学成就和组织文学活动,也予以理论概括和评述,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人品与文品(诗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明确地指出,优秀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升作家(诗人)的人品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手法“陌生化”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深入剖析了“陌生化”的概念内涵,提出应将“陌生化”同“陌生感”加以区分,同时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源语的“陌生化”语言,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源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寄语晓雪     
我是1980年春与晓雪相识的.那时,我国的新时期文学刚刚起步,少数民族文学也正在复苏.中国作家协会组建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筹备组,晓雪和我都是筹备组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创作构思的程序上,作家自始自终不能脱离对形象的塑造。这是由文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最主要是看其中的“典型形象”塑造的是否成功,特别是人物典型是否成功、是否“典型”。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证明,凡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精神的皈依,道德的重生——评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犹太作家,他们以各种主题进行文学创作,“道德”主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主题尤其在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道德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分析其中蕴涵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家常常感到一种“语言的痛苦”,审美感受与表达之间的非同步性是造成这种痛苦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文学在创作中只有通过情感定势的确立,才能真正地下笔有神,尽可能地排除这种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