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变》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相对地说,人们对《通变》篇重视不够,下的功夫不深。对这一篇许多问题的理解,包括对“通变”这个概念的解释,虽为大家熟知和袭用,但仔细推求,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刘勰的原意。本文拟就《通变》篇若干重要疑难问题,在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乐府观受沈约影响极深。《文心雕龙·乐府》与《宋书·乐志》均感叹周乐雅正传统一去不返,俚俗之乐甚嚣尘上,体现出“嫉俗趋雅”的乐府观。在论及其它文体时两人均能做到复古与通变的统一,独于乐府只言复古,不及通变,此与历代独重乐府在政教中的作用这一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3.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认为文学创作“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现状的成因,并力图通过“通变”之术促使文学得到解放、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对"楚艳汉侈,流而不反"文学现象的反省中,察识到恰当把握"艺术表现度",乃是攸关文学未来发展命运的大问题.而对"艺术表现度"的自觉意识,只有在所谓"古典型"精神氛围中才能伸展出来.此一意识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文学活动中艺术精神的转型.为了凸显解决此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与理论重要性,刘勰选择了"宗经稽古"的言说方式,把"艺术表现度"放在"文之枢纽"部分,作为文学基本原理之一来讨论.此一理论陈述策略,机智而又诡谲."宗经"固然可以借助五经的权威性,顺利提升随着艺术精神转型而出现的"艺术表现度"问题在古代文论中的理论地位和理论层次;"稽古"却随时有可能把"宗经"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内涵逐出"在场",从而给<宗经>解读留下颇具弹性的解释空间.<宗经>篇所谓五经"极文章之骨髓"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实乃刘勰基于现实实践焦虑而生的理论想象.通过对刘勰"宗经"言说问题意识的还原,对"宗经稽古"陈述策略诡谲性的解构,召回由于陈述策略的诡谲而被逐出"在场"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 ,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 ,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 ,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笔者认为 ,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比”主要是接近认识论的 ,所以“比显” ;“兴”主要是接近存在论的 ,所以“兴隐”。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台阁体指馆阁作家的文风,是以职缘论;茶陵派指李东阳提拔影响下的文人,是以人缘论;复古派指倡导诗文复古的作家,是以文学主张论。很多茶陵派作家供职于馆阁,因而可以说茶陵派文风是台阁体之一种;复古派中有很多人出于李东阳之门,因而又可以说复古派的文学主张为茶陵之别调。从台阁体到茶陵派再到复古派,文学思想在寻找着革新的道路,但始终未能创造出新变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人之才力有大小,识见有广狭,情趣有雅俗,学养有高下,故"知音"有不同层次之分;然人之进化发展,又可致"知音"层次发生位移,是亦为"知音其难"一大成因,此乃刘勰一疏略之处,斯文仅作补充.  相似文献   

10.
情赋是以男女恋情为题材的赋作.诗体特有的抒情性不便于情类的单设.《文选》选赋单设情类并仅取《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洛神赋》4篇,与抒情小赋的蓬勃发展、南朝重情的时代风尚、赋体的流俗性和萧统宗经与新变相结合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期的政论文具有政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双重特点 ,以及作者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合于一身的双重身份。武帝时期 ,董仲舒一路本色汉文的兴起 ,以及混世的生存选择与先秦遗响文风的多种新变 ,都明确地显示了政论文的黄金时期已经到了它的尽头。  相似文献   

12.
公文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写好公文必须把握好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公文的"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文风上的表现,同时也是公文写作的核心内容,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比喻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喻意象是诗人在物与物、情与物之间创造、设置、构结出的一种新的关系。刘勰将《诗经》到南朝的比喻意象区分为比义和比类两种类型。魏晋南朝的比义意象是索物取象以类比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念;比类意象主要是对外在声响色貌的比拟,其中有的是缺乏主体心灵因素穿透的技巧性牵合,有的则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魏晋南朝诗人还创造出具有派生和扩展功能的比喻意象,而且出现了比喻意象中比喻关系淡化,本、喻体融合,从而向广义的隐喻转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6.
高伟 《阅读》2014,(44):14-16
<正>文心,为文之用心。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如是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更多的将目光关注于谋篇、修辞、结构等程式化的内容,而对于习作者——儿童自身缺乏足够的体认,其饱满、轻盈的"文心"也就被忽略,从而游离于习作教学研究的边缘。殊不知,儿童的写作应当是以"文心"为本源,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延展形式,"文心"是儿童写作催生的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思,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天顺朝爆发的曹钦兵变,学界普遍将其定性为曹吉祥、曹钦叔侄的谋反行为.然而,《明英宗实录》等原始史料记载的曹钦兵变"谋反说"疑点重重.有鉴于此,明人不断对原始史料中有关曹钦兵变的记载加以改写,最终使得"谋反说"得以完善定型.因此,曹钦兵变"谋反说"可以说是"层累造史"说的一个典型案例,而明人之所以热衷于构造"谋反说"则主要是基于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微格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说课"微格教学程序,确定了"说课"微格教学阶段,制定了"说课"评价标准.对我校200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微格"说课"教学实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说课"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t检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说课"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正态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说课"综合评定成绩均成正态.采用微格教学法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与李泽厚虽处不同的社会时期,却有着相通的学术构思对人生和个体的终极关怀与关注.背景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走向和最终归宿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使得二者对"育情论"与"情本体"中"情"的关注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提供对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视角;另一方面,对于今日转型期的社会个体,提供一种纷扰中觅和谐、众生中求自我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