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的力量     
有一位伟人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无讲。"要达到"自能",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质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毅。"可见,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杨天文 《考试周刊》2009,(45):53-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早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难,而是未想清楚就质疑问难,也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刨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把阅读课文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心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 :“授之以鱼 ,仅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此 ,叶老曾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果说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习作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崇高境界的话 ,那么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 ,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 ,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尽快缩短从“教”到“不教”的过程,这是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们所共同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双林 《考试周刊》2013,(48):46-46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质疑问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教是为不教 ,其手段是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 ,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下引用大纲的话均为新大纲 )指出“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高考的语文考试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检测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因而在复习备考中教师首先的是培养学生自我钻研的能力和学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自能“捕鱼”。二、高考复习中特别需要培养的几种能力和习惯1.使用…  相似文献   

15.
韦杰珍 《广西教育》2009,(19):40-40
巴浦洛夫先生曾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质疑问难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疑导学     
王京 《教育探索》2001,(4):45-4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总是要遇到困难、产生一些疑惑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质疑之处,从质疑问难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训练,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一、质疑入手,发挥质疑功能学生所产生的困难和疑惑正是教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的讲解。这不但可避免“全盘授与”式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所以讲解课文应从质疑问难入手。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经…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是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起源,质疑品质应从小培养。教师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创新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仪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还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重在培养学生自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餐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反复告诉我们,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自己肚子里已有的那点“死知识”,而最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自能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本领。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文教育鼻祖叶圣陶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不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先生是想强调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为研索而达到自主解决的目的。而这一过程的落实,有赖于在教学阅读中质疑问难.如果质疑恰中要害。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能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摒弃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被动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自能研究,不待老师讲”的最终目的。一、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过程。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能促进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领悟遣词用语的精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