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往关于“哪知道”表否定的研究多集中在“哪”表否定的原因和“哪知道”作为话语标记时的语篇功能,对于“哪知道”表否定的来源及语用功能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构式角度出发,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哪知道”能够共现的成分以及变量“X”的结构形式与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此构式是一种语用否定,表示说话者主观态度的功能,在不同语境下有否认、辩驳、意外、不满和无奈以及谦虚和感激这五类不同语用功能,其中以否认和意外为主。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在课堂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哪段就写哪段。”评课的时候,教师们对此争论最多。对于这个问题,我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角度看,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其次,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语文教学只有“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才能把语言文字、人文教育、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哪段就学哪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自己有把握的地方入手阅读,体验成功,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集团化办学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出路在哪?我认为要明确以下几个认识: 一、集团化办学应该达到“高位均衡” 如今的集团化办学,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释放。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而是人们常说的“削峰填谷”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理分科”的源头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 《天津教育》2009,(4):18-18
最近,关于中学文理分科的讨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大潮,甚至成为今年“两会”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话题。其实,讨论文理分科应首先弄清楚“盐从哪咸,醋从哪酸”。  相似文献   

5.
请看高语第三册中的三个句子: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可堪”、“哪堪”、“不堪”,从表面上看,“可堪”是“可以能够”;“哪堪”是“哪里能够”,亦即“不能够”;“不堪”就是“不能够”。“可堪”是表示肯定的词语,“哪堪”是表示疑问的词语,“不堪”是表示否定的词语。“哪堪”与“不堪”同义,“可堪”与“哪堪”、“不堪”反义。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在这里,“可堪”要进行反训,即从反面理解,它与“哪堪”、“不堪”是同义词,它是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在教材中,需要反训理解的,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可待”是“岂待”,就是“不待”。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由谁发明,一种教学用语,伴随着一种教学模式开始蔓延起来。其内涵都离不开“喜欢”二字,如:“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或“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读哪段(句)就读哪段(句)。”“你喜欢背哪一段就背哪一段。”“你喜欢研究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个人物。”(教《草船借箭》)之类)“你喜欢哪一种就研究哪一种。”(教《新型玻璃》之类)表面看来,都是为了实践“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的理念,给学生以充分的绝对的自由,但总觉形式上的追求超过了内涵本身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比多少     
凌璐 《教育导刊》2010,(4):46-47
设计意图 在本班幼儿已熟悉“1”和“许多”关系的基础上,本次数学活动旨在通过贯穿始终的游戏情境、多层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两组人或物之间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从数量上确认哪组多、哪组少,从而初步理解“对应”、“多少”等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探索事物。并尝试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初步的比较能力、判断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我们总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一些这样的话:“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学习”,“喜欢做哪题就做哪题”……于是乎,“喜欢……就……”俨然是新课改中的“流行语”乃至“标志语”。  相似文献   

9.
“缺”和“补”似乎成了宝宝出生后的重中之重,走到哪说到哪,只要提到宝宝,似乎就与“缺”和“补”分不开。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0.
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格式化”是指把一张空白的盘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并编号,供计算机储存、读取数据。没有这个过程的话,计算机就不知道在哪写,从哪读了。如今,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很明显的“格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NMET’98第9小题是这样的:Dr Black comes from either Oxford or Cam-bridge,I can't remember_____.A.where B.there C.which D.that说明:此题最佳答案为 C.Which 此处为代词,其意义为两者中的“哪一个”,充当宾语.Which 是中学英语里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丰富.为此笔者就其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供参考.一、Which 用作疑问代词which 充当疑问代词,其意义为“哪一个”、“哪一些”,可以表明两者中的“哪一个(些)”,也可以指三者中的“哪一个”.其后可以和 of 短语连用.例如:Which is longer,this one or that one?哪一个长,这一根还是那一根?(二者中的“哪一个”)  相似文献   

12.
题有题眼。《爬天都峰》的题眼是一个“爬”字,它观照全篇,十分精当,教学时紧扣这个“爬”字,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先由“爬”字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课题为什么不用“上天都峰”“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不是轻易可以登上的,所以要用“爬”。从哪里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站在峰脚向上望,峰顶在云彩上面,可见它高耸入云霄;再看石阶两边的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笔直陡峭,令人望而生畏。这样高的山峰,如此陡的山路,当然非“爬”不可!次由“爬”字理解“我”和老爷爷登峰的情境。在峰脚,…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鲁迅最伟大的小说《阿Q正传》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当时“哪”跟“她(伊)”一样刚刚出世,行文中“那”“哪”不分(如第一章中有“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一句,第七章中“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第九章中又有“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和“走到那里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06,(Z1)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甘肃省华亭县安口镇武村铺小学以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为动力,以攀登六盘山为形式,以“雏鹰奖章”为激励措施, 组织队员们开展了“六盘山上雏鹰飞”主题活动。当年,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从此,这里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队员们深入了解历史,决心用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他们用图表和沙盘的方式,建造六盘山峰,分别命名为“自理峰”、“自学峰”、“自律峰”、“自护峰”、“自强峰”和“六盘山雏鹰峰”。每个山峰上确定几条攀登通道,如  相似文献   

15.
陶忠华 《云南教育》2005,(19):80-80
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在课堂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哪段就写哪段。”评课的时候,教师们对此争论最多。对于这个问题,我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我在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中,发现“哪”和“那”误用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读音相近。“哪”和“那”同属一个音节(na),只是在声调上略有不同。作代词、连词时,“哪”是上声,(nǎ),而“那”则为去声(nà)。如果发音不够准确,再加上方言的影响,就容易把它们读成同音;其二,形体相似。在外形上,“哪”比“那”多一个“口”旁,二者形体较为相似,于是,有人把它们当成一对孪生姐妹。其三,词义模糊。  相似文献   

17.
专家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应量力而行,合理地给予培养。家长不要盲目赶时髦家长选择培养孩子的特长之路,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可是,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特长道路的宗旨是“金钱”“地位”和“名气”。即哪一行赚钱多,哪一行地位高,哪一行有名气就选择哪一行。例如,开始是书法、绘画很受家长的重视;后来,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国人的赞扬,尤其是现在随着体育界职业化的进程,球市火爆,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运动员,能参加国际比赛。因此,家长们带着孩子去训练,或送业余体校  相似文献   

18.
登华山     
早上八点半,汽车准时把我们送到了华山的脚下。导游说,华山十分险,我们要穿登山鞋才能登山。开始登山时,导游又说:“华山有东、南、西、北、中五峰,爬哪座山峰由你们自己挑。”我们一家选择的是登西峰。我们先乘索道到北  相似文献   

19.
任民 《英语辅导》2001,(4):32-32
rather和fairly都有“非常”、“很”之意,但一旦出现,有些同学就分不清选择哪一个,致使选择错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到一起来。”于是乎,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小朋友交换位置,你争我抢,煞是热闹。笔者对这种现象颇有一些想法:“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表面上似乎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关注,符合新课标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这一精神,但是,“喜欢哪段就学哪段”这种提法真的利于学生学习吗?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挑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我们引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