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崔浩与北魏经学关系紧密,其经学思想在太武帝时一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通过对崔浩的经学著作、经学倾向与特点、经学地位、经学影响四个方面的梳理,来明确崔浩在北魏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国史案"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许多人认为崔浩被诛是因为在主编国史<国记>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崔浩被诛是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主要为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士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相似文献   

3.
高允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这些史官让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相似文献   

4.
诚实的高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uòbátāo)让崔浩(cuīhào)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历史。太武帝叮嘱道:“国史一定要按照已有的文字记载去写。”崔浩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太武帝的要求完成了任务。有两个人为崔浩出了个馊(sōu)主意,让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bei)上,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崔浩的文才。崔浩觉得这主意不错,就照办了。  相似文献   

5.
拓跋焘诛杀崔浩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崔浩死因,认为崔浩之死是拓跋焘蓄意所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到拓跋焘晚年,崔浩已从北魏重臣转变为不利于北魏统治的关键人物,他的继续存在对北魏统治者不利,这是拓跋焘所不能容忍的。拓跋焘诛杀崔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践焘统一北方以前,由于鲜卑拓跋国家刚从游牧部落发展而来,游牧狩猎之风盛隆;由于它在征服北部和西北边境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牛羊马等牲畜,并列置了规模巨大的牧场,游牧经济势力空间强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拓跋素统一北方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农牧并重的中期由于北方的统一.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注意力更多地向外扩张掠夺转向内部的巩固,因此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次数明显减少,史书所记载战争多为镇压叛乱或起义.不象过去专为掠夺牲畜珍宝而发动战争,战争所获也绝非同日…  相似文献   

7.
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由于鲜卑拓跋国家剐从游牧部落发展而来,游牧狩猪之风盛隆;由于它在征服北部和西北边境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牛羊马等牲畜,并列置了规模巨大的牧橱,游牧经济势力空间强大,在社台经济生活甲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大同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北朝史学术讨论会,于8月18日至23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名史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2部专著、57篇论文.会议围绕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云冈石窟与古都平城等专题内容进行热烈的研讨.关于北朝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对北魏道武帝拓跋跬、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元宏以及崔浩等人的历史功绩应予充分的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少数民族帝  相似文献   

9.
拓拔鲜卑统治者的心态与崔浩国史之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崔浩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国史不过是引发的导火索。从广阔的上考察,是北魏胡汉上层矛盾的反映。同时这种矛盾又不简单是胡汉上层之间利益冲突、政见分歧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的一种反映。其发生的深刻根源在于胡汉民族间的化、心理隔阂,以及化落后的军事征服拓拔鲜插在执掌国政时面对经济化比其高的汉族、汉族士人,特别是士族高门而产生的并深埋于心的卑怯心理。崔浩国史的纤细过失引发了这种卑怯心理的恶性变态,从而导致拓拔统治疯狂地屠戮崔浩干族高门。  相似文献   

10.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386年)至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52年)的六十多年间,是征伐扩张的时期.鲜卑族,凭着骠悍凶杀的气质,有战必胜,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奄有中国的半壁河山.鲜卑族拓跋部,原是一个文化很低、社会落后的部族,以武力统一北方进入中原以后,汉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他们.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因此北  相似文献   

11.
崔颢在中国诗歌史上算不得一个大诗人,即使在唐代也称不上一个大诗人。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他在盛唐时期却是一位名士——名显位卑的名士。入宋以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被世人予以认识和评价。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唐人选唐诗新编》所选崔颢的诗加以分析,探讨个中原因,以期对诗人崔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崔颢现存诗歌四十二首,其诗歌用韵特征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中唐音系基本相吻合,偶有出韵之处。崔颢诗歌用韵情况对于考察隋——中唐音系,特别是盛唐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4)年间领兵征讨开始,到530年被杀身亡,在短短十年时间中,尔朱荣先后经历了策动河阴之变、压平葛荣、平息六镇、拥立孝庄帝、平定元颢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尔朱荣军事集团对北魏末期政坛,以及其后的北齐、北周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魏燕战争前后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王琏首次向北魏派遣了名叫安东的使臣,随后北魏也向高句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李敖。但是,北魏与北燕战争的爆发,影响了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北魏灭北燕以后,高句丽接纳了流亡的北燕国主冯弘,北魏与高句丽的关系一度处于僵持状态。两年以后冯弘被杀,北魏与高句丽之间的紧张局势终结。此后双方的关系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一直维持到北魏末年。  相似文献   

16.
郊祀歌是天子郊祀天地神灵所用的乐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北朝郊祀歌辞六十五首,其中北齐三十七首,北周二十八首,无北魏郊祀歌。据现有文献记载,北朝郊祀歌辞远不止这些。文章在梳理北魏、北齐、北周郊祀活动概况的基础上,详细考证北朝郊祀歌辞的留存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看,“崔浩国史案“案发的原因是崔浩利用撰修国史,调整汉族士族门阀在整个拓拔政权中的地位,受到拓拔最高统治层的打击而致.从本质上看,“崔浩国史案“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门阀士族在调整政治秩序方面的矛盾冲突,也是汉族门阀与鲜卑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崔述是清乾嘉时期一位出色的辨伪学家,为廓清旧的古史体系,拨开自汉以来的古史迷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直接为近代疑古思潮提供了养料.此外,崔述治史有自觉追求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的朴素理性主义精神,十分重视史学方法的总结.然而,崔述以经书作为考证古史的唯一准绳,使他在确立可信古史体系上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北魏建国不久后,道武帝拓跋王圭为防母后及外家为乱,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但是,北魏前期、中期仍然不断出现太后干政的现象,直到文明太后冯氏更是发展成为临朝听政。这些太后的干政对北魏政权前期、中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北魏社会向前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