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由"复古"转向新文化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大约在1910年,钱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教育今语》杂志,出过六期.……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986年到2006年相关的报刊杂志、网站上收集了650篇征婚启事.通过对这些征婚启事的语义、语法、语体分析,说明了征婚启事语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军权,历来是政权的核心,掌握军权是控制政权的关键.终晋之世,琅琊王氏未改变其在东晋政坛的门阀地位,但其显然经历了一个由琅琊王氏一门独大到先后为庾、桓、谢、太原王氏分享门阀政治特权的过程,即由"王与马,共天下"转变为与其他门阀与皇权共治天下,这种政治格局的转变与琅琊王氏对军权掌控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3,(11):11
李妍在2013年4月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相亲时的主导观念,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铺陈。只有先拥有了人格的独立自省与感情的纯粹,才能真正做到诚意先行。前不久,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报纸上做了半版征婚启事,用中、英、俄、德语四国语言,交织表达了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他渊博的学识,强大的学术背景以及"不凡呈现",瞬间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强势围观。这位博导的征婚之所以让人感觉强势,一方面是因为征婚启事中多国语言交织,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号称"史学大师"、"国学大师",其生涯不过半百,然造述惊人.其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广,并世罕有其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蔚为一代宗师.若将王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归结起来,其前期成就主要在文学,包括文艺批评、诗词与戏曲史研究,他融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一炉,著有腾誉士林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迄今仍被学术界奉为经典名著.王氏匪夷所思地沉潜于西方哲学家那布满艰涩而又幽邃的思想丛林,采撷下盈溢着文化芬芳的花蕾,并播撒在近代那贫瘠的美学园圃中,堪称将西方美学系统引入中国并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的第一人.王氏后期,学术重心转入对金甲文字、汉晋简牍、汉魏石经、敦煌卷子、古器物学的考释,仍是当代史坛无法逾越的学术空间;王氏于商周史、蒙元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生面别开,创获尤多.至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校勘学,亦皆渊萃卓如;王氏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诚为其治学中的一大法宝.就其治学特点而言,大抵有四:一是视野开阔,气象宏深,大气包举;二是果于自信,而又不武断、更不师心自用.对学术自由的笃信和力行,是王氏作为一个成熟学者的重要标志;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独立意识.王氏自觉地追求学术上的"无我之境",即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相对存在的客观价值与长远效用,并强调学术上的"三无"主张;四是方法科学,观念先进.尤以其"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为著.胡适、吴宓等人之所以极力聘请王氏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不仅缘于王氏卓荦的学术成就,他们同时也看到了王氏身上所透发的那种强烈的学术魅力与超凡气象.环顾近现代学术界,大家辈出,却鲜有像王氏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哲学、经学、小学、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戏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版本目录学、古器物学等各个方面丰饶地展开.  相似文献   

8.
柴剑虹 《家教指南》2006,(6):130-135
本文论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义.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础.王氏在治学方法上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二重证据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学研究中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楷模,各国的相关机构应为推进学术、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9.
新闻一束     
正《章太炎全集》历经40年终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章太炎全集》。经过近40年的接力奋斗,2017年,收录最全、整理最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是中国近代一名著名的今文经学家,章太炎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古文经学家(清代称为"汉学"、"朴学").这两个研究儒家经典的不同学派,最早产生于汉代,当时它们的关系就是势同水火,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章太炎(1869-1936)与魏源虽然生不同时(魏源在1857年逝世12年之后他才诞生),但是出于学派的和政治的原因,章太炎对魏源却多有批评.这种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由于学派的和政治的立场限制,故不能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正>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有人邀他游山,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1912年,章太炎准备  相似文献   

12.
用心去听     
陈敏 《阅读与鉴赏》2009,(10):28-28
那年夏天,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到一家报社做实习记者。因为是新手,我只负责征婚启事和讣告栏目。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对我国的文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小学方面。正如章太炎的学生许寿棠所言:"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贡献,可谓是集一代之大成"。本文就章太炎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历史贡献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章太炎先生(1869—1936)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不仅是文化泰斗和国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这一点在鲁迅回忆自己的老师章太炎的文章中有精彩描述。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鲁迅称章太炎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表彰老师的革命与学问相济,透露出师尊与青年之间心意和精神承沿的纽带所在,值得后人深思。章太炎率身垂范从事革命和教育的道德与热情,值得后人深思。1906年,流亡东京的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说:"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  相似文献   

15.
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研究》是一部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的家族文化史著作。它把文化研究与"地域研究"、"家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个传统家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家风家学。琅邪王氏开放性的心态和思想,文化上的包容,儒、玄兼宗,道、释兼容,极大地促进了王氏家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境界创造对象观是<人间词话>"境界涵义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解析"境界涵义论" 的文本语义,并综合王氏其他相关论说可以发现,在王国维观念中,不论外在的客观景物,还是主体的内在情感均可作为境界创造者观照和把握的对象.这一异乎前人且饶有创意的独特认识,是王国维取近代西方新观念与我国诗学遗产及诗词创作实践相互参证而获致的一份理论成果,借此可从一个层面透视王氏"境界说"融合中西、突破传统、别开生面的近代新质.  相似文献   

1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亦名《夜雨寄内》,是诗人怀念妻子的一首小诗.对此,不少同志认为是李商隐于850——854年之间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做幕僚时的作品.此时其妻王氏已死(王氏死于851年秋季,诗人在大中六年即公元852年所写的《房中曲》:“归来已不见”可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简称“笔记”)是一部珍贵的学术资料.笔者依据章太炎先生在《笔记》中的表述语,从章太炎先生的学术视角出发,将其同源词实践归纳为:声训系源、转语系源、谐声系源、音义结合系源和孳乳系源五种类型,对其进行具体探析,旨在客观、真实地呈现章太炎先生的同源词实践成果与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