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探究明代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应自明初开始,其中既有政治上元明政权更替的民族原因,也有礼制上追慕汉唐祖制的缘故,还和明朝最高统治者朱元璋的直接干预有关。从高启的诗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物报》2002年4月5日第4版《雍和宫的古槐》一文的首句这么说:“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把“六朝古都”说成北京显然是不对的,“六朝古都”应为南京。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  相似文献   

6.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代王朝的都城中,以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称。北京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都城也已近千年。早在春秋战国时,它就是小奴隶王国燕国的都城,当时称蓟,辽时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作为陪都。到了1153年,金正式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为中都。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取得争夺汗位战争的胜利后,迁都燕京,后称大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1368年8月派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攻人大都,改大都为北平。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重新营造北京城,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天子备边”。到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随即迁都北京,直至清王朝最后崩溃。  相似文献   

8.
工之侨献琴     
背景链接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郁离子》是刘基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后,所写的寓言体散文故事集。  相似文献   

9.
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就是弘光政权。它从福王朱由崧1644年5月即帝位于南京,到次年5月灭亡,整一年时间,可谓是个短命政权。其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当时客观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允许弘光政权长期存在,是其速亡的外因。 弘光政权在江南建立的时候,国内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即农民军、清朝和明朝残余势力。三者相比,清朝刚刚封建化,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清朝统治者雄心勃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他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我们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朝初年,凤阳因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一跃而成为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淮河流域的首府,城市地位明显提高.成化元年,在凤阳设立钞关,包括正阳、临淮二关.因居于水陆交通要道,二关迅速成为皖北地区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其在交通与商业上的地位超过当时的凤阳城.清代,颍州设府,打破了凤阳府“独霸”皖北的格局,给凤阳城市的政治地位带来挑战.入民国,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城市崛起,成为皖北地区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这致使凤阳城市地位进一步下降,逐渐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城.  相似文献   

12.
诗人杨维桢有生之年大都生活在元朝升平之世,从心理上认同该政权,虽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仍然积极出仕;张士诚建立淮吴政权后,杨维桢曾对其产生过幻想,但随即因张氏不思进取而对其彻底失望;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一方面热情讴歌新朝,另一方面又因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所迫而采取消极出仕的方式以求明哲保身。  相似文献   

13.
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政权是南明的第二个政权。朱聿键以明朝疏藩继承明统,并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暂的潞王监国及其影响;(2)剃发令带来的动荡和机会;(3)江南官绅的选择与朱聿键的天然号召力;(4)郑氏家族的翊载;(5)明政府地方政权的承认。  相似文献   

14.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发达的时期,朱元璋和以后嗣君为了实现“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对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明朝独特的政治体系——中央双轨辅政体制,使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教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带兵打仗和治理国家方面都有一套,对子女教育也抓得很紧。他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读过什么书,后来进寺庙当小和尚时,才算识了几个字。他的文化多半是在后期戎马生涯中学得的,因此对没有文化知识的苦楚,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像(上左图)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52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以后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1368年他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政权.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改革了政治机构:中央取消中书省,设六部管政事,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司监察,分别对皇帝负责;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兴修水利,鼓励移民垦荒、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明青花竹石芭蕉瓷盖罐(上右图)  相似文献   

18.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相似文献   

19.
一、七大古都 (一)七大古建都王朝及当时的名称我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都城。都城也叫国都或首都,是每个朝代最高政权所在地,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最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相似文献   

20.
《老年教育》2008,(8):47-47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位于现在的中山东路南北两侧。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即南京)后,改集庆为应天府,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修建皇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