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月宝鉴》是部编年体长篇小说,是大宝玉时序。它从大宝玉十三年《秦可卿出嫁宁国府》开始写起,而后便是一年接着一年往下写,一直写到《贾迎春肠回九曲》为止,而这是大宝玉廿年三月二十八日故事,前后共详写了七八年故事"。[1]这是红学二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它打破了红学家长期以来认为《红楼梦》没有年表的神话,揭开了《红褛梦》创作过程的奥秘,把《红楼梦》文本解释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这为今后《红楼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卢钊成 《广西教育》2012,(16):23-24
如今的电视剧越来越有"雷同"和"凑堆"播放的趋势,《潜伏》热播那会,遍地都是"余则成";《亮剑》成名后,许多"李云龙"冒出来。现在只要一打开电视剧,清一色的清宫戏,满眼的雍正、乾隆。这已经够雷同的了,但比"雷同"更进一步的是"雷人",比如翻拍。不管是之前新版的《红楼梦》,还是现在热播的新版《西游记》,都给观众留下"雷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金庸三题     
2013年,改编自金庸同名武侠小说的新版电视剧《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开播,人们已说不清这是第几次翻拍了。而这年,距金庸宣布封笔已有40余载。  相似文献   

5.
吴泓 《语文学习》2021,(1):29-35
红学家、北京大学张庆善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楼梦》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1]如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巍峨的“红楼之门”呢?  相似文献   

6.
早在1973年,已故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在《物》杂志撰指出:“曹雪芹除《红楼梦》外,还有一部佚——《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吴恩裕是根据好友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这一观点的。今年,孔老已经86岁高龄。据他讲述:孔家是风筝艺入世家。1927年,其外祖辗转从某王府借到一些风筝画样,让他临摹,事后听说,那些画是《红楼梦》作画的,物主将把它们卖给日本收藏家。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9.
提到《红楼梦》的作者,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曹雪芹和高鹗,而事实上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合作完成的。关于这一点著名红学家马国权早在八十年代就曾提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以“程乙本”作底本整理排印的。其实在程伟元活字排印前对底本的“补订”,“修辑”工作是程伟元和高鹗二人分任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原著对服饰描写精致、美妙、和谐,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2010年新版《红楼梦》却引来了诸多争议,尤其是剧中服饰色彩搭配以及妆容设计。文章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新版《红楼梦》服饰色彩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误区,指出影视剧组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严谨的态度为广大观众创作优秀的、有文化价值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1.
周汝昌先生1947年开始研究《红楼梦》,60年来成果卓著,出版著作数十部(见封二介绍),被誉为“新中国研究红学的第一人”。①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三个月连印三次,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大事。[1]179-204[2]2004年5月,他以86岁高龄出版的皇皇巨著《石头记会真》,精装10卷,洋洋500多万言;同年9月,他出版的精校本《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堪称自《石头记》传抄本以来,第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书原貌的真本善本,这两部书的问世再一次震动了红学界。2006年10月13日上午,笔者在侯廷臻先生的陪同下,就《石头记会真》的编纂经历、阅读方法等问题采访了周先生。同时还邀请到三位红学家——王畅研究员、侯廷臻先生和乔福锦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自1992年3月13日《书刊导报》批露出“红楼梦应有两部”说后,国内国外反响强烈。笔者从王国华的“两部”说不过是旧红学家张新之“情与《易》理”说的翻版,“一枝笔写两部著作”是一种间隔性叙事模式,《红楼梦》结构是对立的章法而不是对称的章法等角度考察,认为王国华的“红楼梦应有两部”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中有一条朱笔眉批: 树处所引十二钗总来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 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三十七页)这条批语如何校读,红学家们意见不同。不少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前处”的误写,这条批语是脂砚对早期批语的修正,有的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副钗”的讹录,还有的认为“树处”是“数处”的错抄。以上三种校读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这三种校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处理好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教学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用"我是红学家"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尽可能多地了解《红楼梦》;和名家一起评点《红楼梦》;质疑名家,读出自己的《红楼梦》;激发兴趣,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再读《红楼梦》。  相似文献   

15.
王雨漾 《学周刊C版》2010,(2):198-198
我只读过两遍《红楼梦》,与“红迷”相比,似乎是没有资格对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进行评述的。都说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众多文学家,他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  相似文献   

16.
图览世界     
新版《红楼梦》的“红”与“黑”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日前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热议不绝。曾经红极一时的“选秀”让此剧颇受期待。然而公映之后。有人说画面唯美,有人却说惊恐堪比聊斋。网民调查显示:76.1%的网民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了.坚决抵制”;19.8%的网民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红楼梦》总纲问题的讨论,早当曹雪芹还健在,他的《红楼梦》未定稿仅仅在亲朋好友中传抄的时候,就开始了。从那以来,许多旧红学家、新红学家,还有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论《红楼梦》的红学家们,都对总纲问题发表过各自的看法。我想,在正面论证我关于《红楼梦》总纲问题的浅见之前,很有必要先对这一场延续了两百二、三十年的讨论作一个历史性的简明的叙述。 从《红楼梦》问世到一七九○年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红楼梦》是以手抄本日益广为流传的。曹雪芹的好友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在抄本(现已发现的有十二种)上写了大量的评注。人们统称之为脂评或脂批。其中讲到总纲的主要有三种见解。  相似文献   

18.
张娜 《文学教育(上)》2010,(16):102-102
新版《红楼梦》暑期档热播,导演李少红遭到颇多质疑。相比之下,新版《红楼梦》打破经典的东西太多,不被人看好。与此同时,也让我更加怀念李少红导演之前的电视剧作品《大明宫词》。  相似文献   

19.
资深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花数十年心血编纂一部长达160万字的巨著《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且被吹嘘为“发前人所未发,为当代红学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可读性、欣赏性极强,且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关于《红楼梦》的传世佳本。”研读后始知此乃虚浮夸饰之词。为减轻对广大读者和后学的贻误和不良影响,特逐条加以辩难匡正。  相似文献   

20.
反党野心家、阴谋家江青,近几年来,在大做其女皇梦的同时,还念念不忘《红楼梦》。她对《红楼梦》一窍不通,却恬不知耻地自我吹嘘是什么“半个红学家”,到处大谈其“红学”,肆意歪曲和篡改毛主席关于《红楼梦》的指示,利用《红楼梦》进行阴谋篡党夺权活动。她还贪天之功为己有,公然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五四年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判《红楼梦》研究中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说成是由于她的“发现”而发起的,真是猖狂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