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南北朝一章中提到士族文化上崇尚清谈。但由于教材对士族持全盘否定态度 ,容易误导学生对清谈产生偏见。本文想就清谈之风的成因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一探讨 ,还学生以全面而真实的史实 ,肯定清谈应有的历史地位。何谓清谈 ?清谈 ,亦称“玄言”、“玄谈”、“谈玄” ,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 ,上承东汉末清议 ,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 ,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 ,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 ,摈弃世务 ,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 ,到晋王衍辈 ,清谈之风大盛 ,东…  相似文献   

2.
魏晋风度彰显着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而这种风度不仅仅体现在男性身上,在魏晋士族女性身上也可以看到魏晋风度的影子,她们重视才情,参与人物品藻,同时也有魏晋士人身上的放达和任诞,敢于打破传统的妇女观,因此,魏晋士族女性构成魏晋风度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刘万福 《历史学习》2003,(11):16-16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李泽厚则认为这一自觉性“非单指文学而已”。的确,魏晋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段时期,不仅各种思想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即是当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世说新语》中的两种主要活动:清谈和山水之游论之。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人的大觉醒、大解放的时期。魏晋士人作为魏晋风度的载体,他们追求任情自适的生活方式,崇尚清谈、辨析玄理的生活习尚,以及人物品评的价值观念影响了该时期的世俗行为。《世说新语》作为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揭示了魏晋时代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尤其是用了带“不”的否定句,更使文章精辟诙谐。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清谈玄理的风气盛行,许多玄学家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祥”,极大地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  相似文献   

7.
清谈始于魏晋之际,与东汉末的"清议"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清谈的内容为"才性"、"三理"、"三玄"。清谈的方式为依方辩对,反复诘难。对清谈的评价,或以为败坏名教,清谈误国;或以为有利于各士族集团的团结和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酒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是魏晋时期文人名士们惊世骇俗的精神面貌的高度概括。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魏晋文士们常常“借酒浇愁”,排解心中的郁闷。本文试图从酒与“魏晋风度”的关系出发,探讨酒与“魏晋风度”的文学价值以及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士人们清谈,饮酒,服药,显得通脱潇洒,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但是在魏晋风度之下,士人们却处于一种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到了极点才呈现为一种表面上的快乐。本文试从这种精神矛盾中揭示士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不仅表现为清谈玄虚、饮酒纵欲、荒诞疏放或隐居避世等旷放闲远之美,而且也表现为健康明朗、务实进取、沉郁悲慨、阳刚健举的豪爽之美。豪爽美多集中表现在品第较低、担当武职、富有勇略、胸怀大志的豪雄身上,在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他们以一种积极、勇武、洒脱、叛逆、原始的个性,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魏晋风度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魏晋风度以饮酒、清谈、哲思、率性为特征,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孔融身上有了颇为集中的反映。如果我们要为魏晋风度在汉末的某些士大夫身上已经有了比较集中的反映找一个根据,那孔融正可谓这一风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不仅表现为清谈玄虚、饮酒纵欲、荒诞疏放或隐居避世等旷放闲远之美,而且也表现为健康明朗、务实进取、沉郁悲慨、阳刚健举的豪爽之美。豪爽美多集中表现在品第较低、担当武职、富有勇略、胸怀大志的豪雄身上,在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他们以一种积极、勇武、洒脱、叛逆、原始的个性,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魏晋风度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魏晋是一个格外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那时玄风大畅,文人多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率真任诞,追求行止姿容漂亮俊逸,喜饮酒服丹又好清谈,构成了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而“竹林七贤”——曹魏末年经常在山阳竹林中聚会的七个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暗想于寂寂苍翠中,和人生几知己,酣歌痛饮,谈笑风生,该是何等畅快惬意之事!其实“七贤”都有过人的才华和渊博的学问,但却生不逢时,他们生活的年代正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政权斗争得最激烈的时候,于是他们便干脆躲入竹林,过起了隐居生活。正是他们这种无意间心有灵犀的避世举动,而使“竹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放荡不羁、惊世骇俗或许只是对他们肤浅的认识——细细咀嚼他们的作品,在丹、酒、姿容、玄谈的表象后面,无不蕴含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使他们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范。也许他们的结局是很不相同的,但他们特立独行的故事却总为后人津津乐道。如今,我们就来抛下些许沉重,一同来数数他们的“最”吧。——编者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所体现的言行特征是清谈、吃药和喝酒,人格范式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人格,即追求瞬间的感受、超脱与放纵,在短暂的心灵享受中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魏晋风度的背后,隐含着张扬个性的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带来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自觉,而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书法的自觉.在书法艺术中,最能体现个性特征的是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时代风貌的凝聚,也是家学渊源的熏陶,更是他本人独特个性品格的熔铸,由此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独有价值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兰亭序>的"第一"地位之所以在后来的一千多年中无人能撼动,大致是因为在张扬个性方面再没有真正的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玄风”内涵的界定为立足点,详细地梳理了阮籍与“玄风”的关系,认为魏晋之际,无论是在引导“清议”向“清谈”转变的过程中,还是在开创一代“放达”之风的先河中,阮籍皆发挥着首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世说新语》的历史真实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多数把《世说新语》列入小说类,但《孙氏祠堂书目》把它列入史学传记类,这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 《世说新语》记载了当时重视品题和清谈的历史故事。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官员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和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评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此士大夫重视品题。魏晋士大夫置身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中,他们为了避祸,寄托心神于老庄。终日空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就成了所谓清谈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因此留下了魏晋士族文人关于品题和清谈的言行轶事,其资料来源是搜集的旧闻纂集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为正史之外乘,即外传。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涵是指:魏晋士人及与士人有联系、交往的妇女、儿童,他们所具有的反抗虚伪的礼教、追求独立的人格、探寻“生死”价值与宇宙终极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药、酒、姿容、文章、清谈玄学、山水隐逸。  相似文献   

19.
学渣陶渊明     
彭敏 《大学生》2020,(2):52-54
一曾几何时,陶渊明这个学渣,这块扶不上墙的烂泥,也曾是家族中兴的希望。魏晋时期门第森严,高门大族与寒门庶族之间,差着孙悟空好几个筋斗。较之王、谢、桓、庾这些士族高门,陶氏一脉,说得难听点叫做门衰祚薄。王谢子弟天天清谈就可以立取公卿,寒门士人拼死拼活,也只能沉沦下僚。  相似文献   

20.
魏晋清谈之风盛行,《世说新语》向来被视为“清谈之书”。此书“清谈”的主要内容,即“三玄”、“三理”和“才性四本”;概括了四种“清谈”功过的主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