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2.
新闻道德的终极意义不在道德自身,而在于社会整体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目的,就是以"道德的方式生产新闻"和"生产出道德的新闻",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新闻道德自然是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的手段和健康状态的精神标志.  相似文献   

3.
南京"彭字案"闹得沸沸扬扬,热度经久不减,究其原因,固然是该案件影响太甚——触及到国人的道德底线。其次自然是后继有人,各地频频爆出此类事件,每发生一次,"彭宇案"都会再度被人提起。这类案件不断发生,其对社会道德的不利影响,短期内恐难以弥合。事件发生之后,带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的讨论尤其激烈,从而引发了一场拷问社会道德良心的全民大讨论。如今,我们已由传统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异常严峻的现实话题。社会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的命题对应于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熟人社会",是指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缘、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私人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5.
刘芳男 《今传媒》2012,(12):58-59
北京雨灾遇难者遗孀受邀录制《完美释放》,该节目组官方微博随即发布节目预告,引发公众质疑,一时间"电视台消费苦难"、"炒作"之声不绝于耳。相关节目片段最终迫于公众舆论压力被删除。在灾难报道面前,记者常常会面对"尼伯特之问",如何抉择、如何操作,成为记者的难题。笔者试图由北京暴雨遇难者遗孀录制《完美释放》来探讨新闻价值悖论中有关记者的道德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审判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令被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伤害.对于"人肉搜索"的规制,引起法律界、社会学界、互联网领域专家的重视和呼吁.作为"人肉搜索"的衍生物,网络道德审判已突破了传统道德审判模式,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有利于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8.
杨泾泾 《大观周刊》2012,(43):66-67
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的提升相匹配,而道德时时都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只有从道德的现状中抓住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质与精神的有效统一。通过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对道德的反思和讨论,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分析阐释突发性事件对道德的影响,并指出国家、公民、媒体等社会主体应当履行自己的责任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式正在迅速发展,其影响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于新闻关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道德绑架"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就当下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规避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肖平 《现代传播》2004,(5):106-109
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是一个纪录片的美学原则问题.纪录片的制作与其他类型影视艺术形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尊重事件的本来现场形态和面对观看者的诚信态度.这也是巴赞为什么提出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与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这三项纪录片的基本原则的原因.因此,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一个创作理念的问题,而且是纪录片艺术形式的起点与终点.  相似文献   

11.
一旦所有道德基础都崩塌,人们为什么要相信法律?如果法律被信仰正是因为它是建立于道德的内核之上,一部没有道德内核的法律又怎么可能得到真正运行面对道德,当代中国人难免给人一种态度暧昧的印象。一方面他们极力贬低道德作用,一方面又明白无误地宣称中国正在面临一场道德危机。一个自称有着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着无数道德君子的国家,为什么面临道德危机?中国人失去道德能力了吗?不得不承认的是,道德一词在这个国家已经变得声名狼藉。就国家而言,政府一讲道德,民众就会发笑——"请先治理好贪腐问题再说吧!"社会上也有人谈道德,但情况通常不妙,他们常常会  相似文献   

12.
"谢才萍包养事件"中的媒体所为,在道德上,造成违法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导致对违法者的侵权。造成媒体道德防线失守和法律边界被逾越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盲目跟风炒作。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一些新闻事件、法制事件、道德事件不断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人们从心底呼唤一个诚信友爱高尚的道德环境,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生活的幸福。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倡导下,一批道德类新闻故事节目高调登场,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人们看到,苏丹红和马加爵们只不过是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沉渣,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和道德传承的中华大地,处处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处处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15.
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新闻记者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在新闻记者的职业需求与社会道德之间出现矛盾后,新闻记者的个人价值选取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素养要求,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仅要处理好新闻采编、报道工作的各项内容,同时还要践行相应的社会道德。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与道德体制下,新闻记者应当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党报的诸多信息类型中,社会新闻是一种相对独特的信息类型,与时政、财经类信息相比,社会新闻虽然也有政策、法律等价值判断,但更多涉及到伦理道德层面的价值判断。就人们生活情感的个体事件而言,任何廓清事关社会公德、行为道德、家庭美德的正误利弊,厘清法律法规的行为边界,对传递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绍兴日报》在社会新闻版("社会纵横",后改为"城事")设立言论专栏,尝试通过"社会时评"及编前编后语和按语等言论扬善抑弊,表达观点,引导舆论,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在道德恐慌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新闻媒体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程度常常会超越事件本身对社会可能构成的实际威胁程度:媒体在一个预测、象征和扭曲的框架内,将个别的偏离者或偏离行为进行夸张放大地报道,大量的不断的报道会在社会上形成恐慌情绪并引发恐慌心理和行为,并且营造出了一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控制的氛围。这种社会性恐慌可能会被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及其机器所利用,而偏离者的"民间恶魔"形象则沉淀为大众的心理图式。  相似文献   

19.
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扶老人被讹”事件不断曝光,“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已经成为道德领域与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有关,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没有站牢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选择负面角度传递信息,先人为主地刊发了大量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报道,也是“扶不扶老人”成为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斌 《新闻界》2009,(2):33-34,87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运用网络形成自我议程设置的机会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丈以"甘德怀事件"为案例,通过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预警建议:加强网民自律,完善网络自身管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