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由辞面和辞里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反语都被视为"辞面和辞里之间语义倒置",辞里是言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辞面只是一种形式,是为辞里服务的.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了辞面和辞里关系的多样性及辞面的"复现"、"缓和语气"的作用,指出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4.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看来,语文的"语"指"汉语",语文的"文"指"文化"。这里的"文化"非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文"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一个词缀,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质言之,学习"语文",就是要在汉民族语言(母语)的环境中,实现人自身"文"化的过程。语言使人类有别于动物,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文字使人类告别蒙昧,成为有历史的、可以反观自身的"精神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  相似文献   

6.
陈莹玉 《教育评论》2020,(5):141-144
文本由"情"与"辞"相互交织而成,"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辞"包括语言、结构与逻辑。情辞相生,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回归文本的情辞关系,共情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共情教学借助语境创设,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思维教学探寻"有意味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两者同时进行,相互渗透,不可偏废,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8.
杜莉娜 《文教资料》2012,(34):16-17
秦《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声讨楚王熊相,并祈求神灵保佑秦国战胜楚师的刻石文字。石共三块,文字基本相同,分别以所祭神名命名:一曰"巫咸文",一曰"亚驼文",一曰"大沈厥湫文"。《诅楚文》出土日久,研究成果亦丰,然其中尚有未能尽解之问题,故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补阙:一、词语校读札记;二、由《诅楚文》看祝祷辞文体概况;三、由《诅楚文》看先秦时代告神之礼。  相似文献   

9.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述在敦煌歌辞研究中,由于人们对歌辞的用语习惯,尤其是对俗句法的认识不够,校录中易出现剥离、肢解原文的现象。其中有不识"状语隔开式前移"句而误校的,有误读"共用"句式的,还有错把"三字连文"分割开来注解的等等。指出尊重原卷,谨慎地分析、系统地归纳敦煌歌辞语言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句法对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整理校勘,对准确理解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