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背景,分析专业、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及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笔者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取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我国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其中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更是关注甚少。文章在对教师专业化概念解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意识薄弱、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从高校体育教师内部自身因素和外在制度因素两方面作出策略分析,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和促进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实现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对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提出了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促进瑜伽深度融入我国学校体育。方法: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瑜伽课程体系建设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高校瑜伽课程已演化为一种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校园为传播范围,以瑜伽体位为主要练习手段的体育教育过程。随着我国“瑜伽热”辐射范围持续延伸,瑜伽的教育价值受到高校广大师生一致认可。在高校,以体育课堂教学、课外运动竞赛、体育社团和体育专业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多位一体的瑜伽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结论:高校瑜伽课程体系建设较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校园瑜伽运动组织管理体系、瑜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等3个方面是当前国内高校瑜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瑜伽在我国本土化发展的整体理论构建欠缺,政府层面对瑜伽进行宏观管理与指导的力度不足,高校瑜伽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改革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旨在运用通识教育理论来研究和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现状,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和培养创新性体育人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现行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利弊,并结合笔者多年指导教育实习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及其指导思想、原则和理论基础,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9.
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1.1高等教育的扩招 1.1.1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体育教育专业最初设立于专业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中等教育体育教师一直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扩招以前,虽然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中等学校教师,但实际上,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就业的去所.但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急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也直线上升.截至2009年9月,我国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由扩招前的111所增加到289所.2010年1月,又有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被批准开始招生.无疑,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推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创造性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虽然层次分明却又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吉建秋 《体育科研》2007,28(1):88-90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式转型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与体系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在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不同层面展开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目标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999~2000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的高校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统计,对研究内容、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和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高校体育科研发展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考核改革(包括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必然提上议事日程。否则,即使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旧,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体育课考核的功能出发,对现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调查访问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1所体育院校术科教师的在职教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对师资培训的投入与高等学校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任务相差甚远;注重"硬"投入,轻视"软"投入,存在着较严重的"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教师进修、培训主要受行政导向的影响;目前术科教师的进修提高主要是一种学历补偿型的继续教育,进修提高仍然主要是学校行为;教学任务重、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和影响教师进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期望和要求出发,分析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惑,并提出了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体育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出发,在认真分析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和实质,构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多维一体”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南省19所具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招生资质的体育院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校体教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现状,研究显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全,但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滞后;体育教育专业高精尖人才缺乏;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部分院校存在设置总学时偏低,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门类设置少、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学科发展滞后于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生教学实践时间短等问题。提出在学科建设上应夯实学科基础,在坚持建设区域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向着学科综合全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慧芳 《体育科研》2008,29(4):91-9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找出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春阳 《体育科研》2010,31(2):99-10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体育专修实践课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法进行探索和研究,阐明了新教学法的特点、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揭示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