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缠足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被视为是对中国女性最大的戕害。然而,这一让现代人无法忍受的"恶习"在当时来看却是相当地深入人心,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它都影响着主流文化对女性的审美,甚至左右着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吸引着女性投身于对缠足美的追求。19世纪末兴起的反缠足运动,并非一帆风顺,其主要阻力不是来自男性,而是来自缠足女性。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有不少女性坚持缠足,反对放足。女性对缠足习俗的坚持,并不是完全出于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文化的迎合,而是她们的一种自我追求,充分体现了缠足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28-130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男尊女卑的特点。女子缠足是传统的女性道德观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的女性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长期处在被歧视、被玩弄、被奴役的地位中。当缠足使女性在精神、心理以及肉体上均受到严重伤害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封建陋俗。此间,虽有很多人对此鸣不平,但终究未成气候,直至近代提倡男女平等,根据地和解放区对缠足陋俗大行批判和改革,最终使缠足陋俗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3.
一、妇女观的衍变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观念的糟粕在近代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近代中国人对封建社会妇女陋俗文化观的批判与否定,直至部分被抛弃;与此同时,进步的女性文化观被传播和高扬,以致在中国人心目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实际上,乃是以缠足观、自立现、女学观、贤妻良母观为内容的一系列女性文化观念的新变化。(-)缠足现维新时期的康有为极力反对缠足,其妻女也不缠足,他指出缠足除了使中国成国际的笑柄外,也是使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种弱而国必弱,妇女因缠足而弱种,则国家之颓败是可想而知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为民富强之…  相似文献   

4.
冯骥才写《三寸金莲》,将束缚中国女人一千多年的“缠足”问题重新摆在世人眼前.书中,戈香莲的一生赚人热泪;书外,“缠足”这种文化现象引人深思.本文以“缠足”的简介引入,把男性和女性分别比作“周瑜”和“黄盖”,引用出土文物材料和学者研究,尝试以此表达女性在“缠足”中的被动地位.再用“缠足”和“放脚”之争作背景,“缠足”和“束腰”作对比,希望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寻找文学之根.提出“文学之根”在于人类的基本诉求,呼吁建立平等、健康的当代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女性缠足之风由来甚久,小脚女人是封建男权主义的附属.缠足不仅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损害极大,而且使女性牢牢牵制在这封建夫权制家庭中,没有所谓的自由与追求.近代以来,屡次禁缠足,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村许多妇女宁可忍受缠足的痛苦并承受惩罚都不愿放足.虽然不缠足运动受到一些阻挠,但是它的成效也是可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海的一些大都市出现了颠覆传统女性形象、崇尚自由与追求自我的摩登女郎。与小脚女人相比,摩登女郎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摩登女郎这种新式女性形象,是一种代表,一种示范,是女性走向解放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蹄子"作为詈语专指女性,除特殊情况偶见男性使用外,使用者也主要为女性。这种现象根源于传统缠足文化中女性之足成为性符号,并进而成为性禁忌。文化制约着词语的使用寿命,现在"蹄子"作为詈语不再专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圣玉杰 《文教资料》2008,(28):40-4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在男权社会中,为满足男性的变态的审美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美.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可谓审美变态的极端表现.一方面,在这种审美变态中,无论男女,其从众心理都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缠足现象中,也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的特殊的审美规律.随着社会进步,缠足这一变态审美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批判和唾弃,但缠足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风俗却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又是吃人的社会,女性处于弱势地位,一直备受欺凌,女性所受的压迫不计其数,其中以缠足和典妻最为典型。以缠足和典妻为例,论述封建社会对女性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城乡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不缠足运动。《湘报》作为湖南维新派的喉舌,对倡导女性放足更是不遗余力,刊载了大量的关于推动女性放足的论说、文告、章程和启事等。这些文章探讨了缠足之源、缠足之害、禁缠之难和禁缠之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汉族女性多穿弓鞋,满族妇女则不缠足。清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女性从不裹脚,但当时的审美标准中,大脚是绝对不好看的。怎么办呢?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木底的丝鞋——高底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几点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到的女性观念“。男尊女卑”并非自古“就天经地义”;“从一而终”也不是封建道德传统礼教自古宣传的思想;女性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判和要求;女子缠足是汉族民间陋习,而非礼教规范,亦非封建统治者的指令。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女性观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找回在近现代历史中迷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晚清废缠足运动是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初步尝试,也是女性身体解放的起点。与这一时代思潮相呼应,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记录了废缠足运动的曲折历程,为我们了解女性身体与时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独有的习俗,不分地域,不分贫富贵贱,妇女都缠足,俗称"裹小脚"。如今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任有缠足现象。本文结合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相关学科探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的妇女缠足文化和缠足对妇女的影响,最后从"小脚之美"方面来谈缠足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论文细读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之"放足运动的实行",一方面赞叹门内动人景致,一方面也提出了疑惑:其一,作者有时在史料分析上,似乎有些穿凿附会。其二,作者强调要走出"现代的偏见:只从反缠足的观点来观看缠足",可当她毫不留情地批驳国内一些反缠足活动时,却拔高了当年部分女性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王红丽 《文教资料》2009,(32):106-107
清末,江苏女学兴起,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使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男女平等观念、文明礼仪与生活习俗等在女性群体中广泛传播.女性思想观念日渐变化.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诸如婚姻、缠足、溺婴等方面的陋习.社会风俗得以更新,从而推动了江苏近代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7.
近代初期,来华传教士们出于加快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开始对缠足等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展开批判与重构。随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用天赋人权等思想观察、分析、批判中国妇女问题时,清晰地论证了传统缠足陋俗逐渐解体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戒缠足思想在辛亥时期趋于成熟,一方面是国人追求真理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近代先进之士坚持对缠足恶习进行批判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受清廷劝戒缠足上谕的刺激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激荡,不缠足思潮再度兴起,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当时先进分子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缠足盛行的原因、反缠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废缠足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年不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但思潮又在某些方面也现出无法掩饰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高彦颐的著作《缠足》为基点,聚焦中华历史上独有的“金莲文化”,挖掘缠足背后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在重建东方机制的同时丑化东方,使其与落后、情欲等联系起来,从而使西方凌驾于东方。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女书、老同及女性缠足等文化现象。但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并扭曲了这些历史文化场景,以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虚构,从而满足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窥奇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