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型世言》在语言方面独具特色,作为下层文人的陆人龙既熟谙民间语言的通俗生动,又具有文人的典雅庄重,将通俗化与文人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显示了作品精妙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古文漫步     
本次"古文漫步"我们从《世说新语》中选了三个片段。《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写的志人笔记。刘义庆是个贵族,雅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世说新语》分三十六门,记载汉代到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举止和种种轶事。语言简练,描写生动。  相似文献   

3.
1.诗词引用能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一方面可借用古今文人骚客的名句,如我们在讲钱塘江畔——浙江省的钱塘江涌潮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  相似文献   

4.
教师讲课靠语言来进行,呆板、晦涩、冗杂的语言是不能振作学生的学习精神的。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更显得重要。教师讲析课文时往往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剖析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讲析文艺作品固然如此,即使讲析象《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这样的杂文也应如此,让学生运用联想来对“落水狗”、“叭儿狗”之类的无耻文人和政客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史,发现元代主要文艺形式——元杂剧中有很多白话的方言俗语。方言俗语,是当时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虽然经文人作家加工提炼为艺术的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但它仍具有民间俚俗的特色。诸如明白通俗、形象生动、质朴无华、有着浓厚的北方地区的色彩,同时,它又是节奏分明、音乐性强的优美的语词。方言俗语进入杂剧,  相似文献   

6.
元白风情诗产生原因及其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熟和文人政治基本确立时代的典型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情诗既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以其典型意义生动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情爱心理,因而具有了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情趣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披文人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而快乐的课堂无疑会消灭小动作、  相似文献   

8.
浅谈英语中的谚语和习语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胡智勇,黄怡俐,赵金萍谚语(proverb)和习语(idiom)都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它们以搭配的语法形式、深刻丰富的语义内容和生动多彩的修辞功能,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和得到文人骚墨客的垂青厚爱,而且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9.
肖方生 《广西教育》2005,(3A):36-36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的值得注意的形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很好的语感。”语感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强的学生能把眼前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词语的含义、语句的优美、思想的深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分三步进行:描形染色、领略意境、披文人情。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王安石,“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杜甫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唐代文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东晋学者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代诗人袁枚“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也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锤炼语言的重视程度。好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意蕴深长,而且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容易引人入胜,赢得读者的青睐。要写出字宇珠玑、行行珠玉、赏心悦目的文章,首先就要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充实自己的语言金矿。那么怎样锤炼语言呢?一、开窗放入大江…  相似文献   

11.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越调】《天净沙·即事》乔吉,这位客居江南的文人,以其华美、工丽的语言,抒写了许多富有情趣的散曲小令,其中《天净沙·即事》便运用叠字,简洁生动描绘了景物、人物,画面精美,含义深刻,具有气韵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白马篇》是曹植的五言诗代表作,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建安时代之音,更饱含着千古有识之士的报国梦想。全诗语言精巧俊丽,结构张弛有度,情感慷慨激昂,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着高雅脱俗的气质、独立不羁的人格、不惜献身的决心,刚健、深沉和壮美中体现出曹植“骨气奇高”的独有写作气质,对后来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滋养了无数文人志士的精神;它独特的艺术构思呈现出空灵朦胧之美,唤起了众多后学者的向往和探索;它凝练生动的语言、多彩传神的修辞,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新课标倡导学生走进经典,品味优秀作品,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典诗词经典作品,意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进而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滋养了无数文人志士的精神;它独特的艺术构思呈现出空灵朦胧之美,唤起了众多后学者的向往和探索;它凝练生动的语言、多彩传神的修辞,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新课标倡导学生走进经典,品味优秀作品,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典诗词经典作品,意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进而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语言的生动性,不但与语言的准确、简练、朴素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更重要的是与所表达的内容、与语言的环境等彼此作用、密不可分。因此,搞清楚语言的生动性与文章内容、语言环境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一、语言的生动性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 内容生动,语言才有可能生动文章内容的生动与语言的生动,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内容的生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语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6.
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增强课堂有效性;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趣味性;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增强感染力: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诱导思维拓展。  相似文献   

17.
《投梭记》通过对魏晋时期“幼舆折齿”这一文人风流韵事的深刻挖掘和精心提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朝廷内部奸臣当道、社会动乱不堪的黑暗现实;同时通过展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悲欢离合的艰苦爱情历程,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崇高情操;反映着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寄托着他愤世嫉俗的思想。在艺术上,塑造出了众多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布局上也颇见匠心,语言雅俗共赏,既充满着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文人写心剧。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一篇考场作文能否吸引读者,与语言是否生动有着直接的关联。语言生动的文章,灵气四溢,充满诗情,读起来如饮佳茗,令人回味久远。相反,语言刻板的作文,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得不了高分。那么,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语言生动有味呢?一、语言生动来自于词语的精心锤炼在行文过程中,无论是描写景色,还是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     
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精巧,虚写、实写相结合,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作品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相似文献   

20.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