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诱导”,可以“诱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启发、暗示学生运用已有认知去推理、拓展,产生其他的知识和结论。在小学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时间煎逼、竞争方法、多媒体运用等策略来“诱导”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2.
李向明 《考试周刊》2009,(17):194-195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在于使学生产生上进心。""如果教师不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而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怎样激发学生“求知的激情”、“产生上进心”,即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知识交流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多方面素质形成的主要渠道。要让学生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就应该让他们通过课堂,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美国有一名心理学家叫布鲁纳,他曾经说过:“教给一个人某一门学科,并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课堂教学,是知识形成的主要环节。为了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意识,为了将课堂的知转为能,学生应成为良好的知识“导体”,从课堂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能看到知识的光华。课堂要避免“绝缘体”的存在,我们为人师者应主动掌握学生心理,调整学生心态,使他们对课堂产生“缘”,也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第一动力。无疑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兴趣的产生。要寻找或培养学生课堂兴趣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主动探索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激起学生“学”的兴致,点燃学生“思”的火花,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主动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上来,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要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里,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建构。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里,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学生经历了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意义建构,而且还有利  相似文献   

7.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巧设悬念,将学生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心求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和探索知识产生急迫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愉快、主动地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反馈及处理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时捕捉到“反馈信息”,知道哪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偏差,产生什么样的偏差,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减少学习中的两极分化,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正璋 《福建教育》2006,(12A):53-5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对于他所要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并形成技能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即”认知迁移“。迁移可分为两种类型:“正迁移”。表现为个体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的认识产生积极推进作用。有利于促进个体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负迁移”,表现为已有知识技能干扰着个体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对个体认识新知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就小学生科学学科学习中,诱发学生产生“负迁移”的因素与教学对策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性缺陷”是儿童策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文章从影响学习策略的年龄因素、有限认知资源、策略整合能力与抑制能力等策略使用的认知因素、背景知识、条件化知识等策略使用知识基础因素、主体体验及策略训练因素五大方面,分析了儿童产生策略“利用性缺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指导学生抑制习惯性优势反应,讲授策略使用的条件性知识,给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视个体差异等方面防止产生策略“利用性缺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学生要学习有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知识。“有价值的数学”应当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从教学内容上省略了老教材中的一些不常用的定理、公式,而是要求学生以“探究活动”的形式来探索、发现这些定理或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梯形”是初二几何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普遍反映“梯形”这一单元比较难学 .如果不及时改进该单元的教学 ,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丧失学习信心 ,从而对几何产生畏惧感 ,直接影响到几何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教该单元的一点体会 ,不妥之处 ,敬请同行斧正 .1 克服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的负面影响从“四边形”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来看 ,梯形被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 .由于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 ,容易形成对旧知识的思维定势 ,对学习新知识产生迁移 .有的学生误认为“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因而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相应地得出…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生“会听” 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听课”,听必须善于选择主次捕捉纲目,分解信息,感知重难点。“听”是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工作乃至现代生活的必不可缺的基本能力,自从“班级授课”形式产生以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就是“课堂听讲”学生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其它环节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历史问题教学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导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的思维方法,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发展他们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什么是问题?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出现困难,新旧知识之间就会存在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难以理解新知识,从而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原有知识和理论已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困惑,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情景相悖,产生疑惑,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历…  相似文献   

17.
钟建成 《今日教育》2008,(12):47-47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则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要语文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就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让导入——这个敲在学生心灵上的教学“第一锤”,进发出迷人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力量。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教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邵敏敏 《现代语文》2011,(10):13-14
许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医学类的学习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语文学习少之又少,其中文言文更甚。如何能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将“兴趣、知识、情感”进行“三者合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增加兴趣,进而增长知识、增强情感。  相似文献   

20.
唐绍能  尹虹 《教师》2019,(16):125-126
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可现在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又多,产生的疑惑也多,提问的问题更复杂万象。教师如何增加自己的信息储备量,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使自己更有亲和力才足以与学生对话……文章强调教师应当好“智者”“学者”“长者”,让自己知识渊博、教学得法、亲近学生,方可推进“和谐新课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