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相似文献   

3.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朱海燕 《考试周刊》2009,(40):32-3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文体以传情为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传情的审美效果,诗歌常常要运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语言形式。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诗要传达意境,译出诗作的形美、音美,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认为在选词用字、句式安排、语义衔接上,译者都以一定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体会其诗深意,悟其神韵,把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6.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8.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意象密集、形断意连、沉郁顿挫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独具一格的诗风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杜诗的过程中必须从其独特性入手,处理好局部意象与整体意境的关系,并通过异化处理尽可能地保留意象并置的艺术形式和原文化意象所蕴含的异域文化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成“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尽意“出发、人“所以道“入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声情“、“意象“所道之“意“为“辞情“所不能道,“声情“、“意象“乃是堪称与“辞情“并列的“意“之“所以道“的两种独特方式;从“意无穷“出发,从对“神韵“的分析来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象外之象“、“声外之音“所道之“意“乃是超越性的无穷之意,此无穷之“意“为普通语言形式所不能道;而对诗歌语言活动中“主体性“与“超主体性“高度统一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诠释学视界的深刻性与独到性--这一点可以构成我们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对话的切入点。本文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说法系统“专题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语言形式与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指出在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在翻译中对待诗歌形式的不同策略取向下各种译文的得失,指出对诗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nnet focus on the delight and pleasure of poetry. In great poetry the form is a living organism which grows from the civilization surrounding the poet as well as from his individual talent, and poetry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music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So a study of poetic form and rhythms is significant. Sonnet is one of the most ubiquitous of Enghsh fixed forms, although it is not the native form of English poetry. Sonnet has a neat form and a rigid rhyme scheme which undergoes changes in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诗歌审美创造中紫色与黑色意象抒情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审美活动中,诗人将色彩赋予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了诗歌的色彩意象形象,而这种色彩意象在诗歌的审美活动中,其色彩所寓含的抒情范式是客观存在的,这为人们研究诗歌创作与接受美学提供了一种观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是一种以意象为喻的文学批评方式。文章以丰富翔实的诗话文献资料,从审美语言学的学术文化视点上,全面论述了意象批评的学术渊源、批评特征、批评方法及其文化思考,不啻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意象批评的集大成之论,其中许多诗话文献资料皆为首次披露,于审美语言学研究颇有补益。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