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张晋 《今传媒》2013,(10):89-90
戏曲与影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看似毫无交集,但是当这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碰撞时,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影视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有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是影视文化丰富其内涵,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众说纷纭中,戏曲与影视的结合已经开始,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本文通过对晋剧《傅山进京》的解读,探讨了影视制作对戏曲艺术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沈毅玲 《东南传播》2016,(12):46-48
影视化是传统戏曲文化现代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台湾传统布袋戏依托布袋戏影视作品的创作实现当代影响力的拓展。在台湾电视布袋戏发展史上,昙花一现的节目"阿忠布袋戏"折射出当下传统艺术创新与传播命运:传统艺术只有关注当下,并且保持形式与内容的持续融合与突破,使其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股特别的观照力量,不仅愉悦受众,也针砭时弊,才能够与时俱进,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王洁 《青年记者》2013,(20):12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艺术遭遇困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探寻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务之急。电视戏曲节目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运用电视技术的手段,突破了戏曲舞台艺术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生存空间出现了巨大危机.戏曲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担负着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当前,传统的戏曲艺术手段与剧目存在不断流失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对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而新媒介由于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广泛的覆盖面以及精准传播效果,能够顺应当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新媒介将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与平台.本研究着力思考如何用新媒介技术对戏曲进行再创造,给传统戏曲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为戏曲传播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地方特色”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审美现象几乎是跟人类的文化艺术内容同时产生的。我们且不去考察远古时代的文化艺术与地方特色的密切关系,仅从传统的艺术门类中(如中国的戏曲、曲艺、章回小说,西方国家的歌剧、芭蕾、歌特式小说等)即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就连在号称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德彪西、勋伯格等人  相似文献   

6.
影视艺术是受多种文化因素合力制约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只要仔细审视影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环境,就可窥出影视艺术与其文化环境之间其实是一种共生互现的、互为参照的镜像式关系。文化环境影响着影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影视艺术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环境。当前构成影视艺术传播文化环境的突出变量有三:一是文化大众化趋势,二是审美取向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戏曲电视节目也呈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从舞台戏曲纪录片、戏曲电视艺术片、戏曲电视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到京剧名段音配像节目,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中国音乐电视的问世,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的结合上又走入新的境界,为戏曲艺术插上了电子的翅膀,使这一民族的瑰宝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远景。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传统戏曲在艺术格局中的边缘化并不代表艺术价值的衰减.相反,戏曲所具有的古典艺术、民族艺术的双重身份,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加显现出其固有价值.互联网时代的戏曲网站是戏曲传播的一种传承与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05、2007、2008三年的戏曲网站的调查数据,从戏曲网络传播的意义、戏曲网站概况、网络戏曲传播特点以及多维度的思考等几个方面来对戏曲网站现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全面地把握戏曲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广播需要戏曲,戏曲更需要广播;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赏的“广播戏曲”。探讨广播戏曲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戏曲的社会作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广播戏曲,繁荣戏曲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于探索广播文艺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道路,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涵等著的《影视美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运用当代美学的观念与思维方法,对电影电视进行了系统地综合研究,填补了我国影视美学研究和出版上的一项空白。作者认为电影电视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运动,发展到今天,它们已由一种次文化艺术形态的东西,经过艺术文化形态阶段,业已成为一种大艺术、大文化、大科学形态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种,文化艺术研究部门珍藏的艺术档案中的戏曲古文献,对研究地方历史、民族史、文化发展史、戏曲发展流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戏曲古文献的种类、价值、作用等问题,以期引起档案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数码影视正大踏步走进我们的视听领域。这种能够强烈支配观众感官的影视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影视发展与传播以科技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略。 数码影视与电影、电视相比较,同属一种工艺性、程序性很强的文化产品生产系列和大众传播系统,在制作、传播的诸多环节中,既有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也有技术、工艺流程的标准。由于数码影视每道工作环节采用大量的数码技术,使得数码影视从传统的影视制作与传播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数码影视既是对电影、电视传媒的补充,又是有别于后两者的一种新兴系统工程。 1、数码影…  相似文献   

13.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戏曲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媒介,广播、电影、电视推动了戏曲的艺术的传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使戏曲的传播方式彻底改变,极大地推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应对新媒体,传统戏曲行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可能,为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建设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影视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的实践追求.媒介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为影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当代主流文化建设,探索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卢衍鹏、王冬梅主编的《影视叙事与艺术创新研究》一书,以影视叙述策略和艺术表达为主题,对影视艺术发展态势及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主流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兴国  肖宁 《现代传播》2006,(2):126-128
随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愈加突出。本文结合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提出了建立影视艺术人才生源基地这一艺术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并对这一人才培养策略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舞台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创新发展,大众娱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使舞台戏曲面临着唯有创新,才能发展的严峻形势。笔者通过介绍广播戏曲节目《古腔焕新韵一瓣振瓯声──新版高机与吴三春的赏析》的创作过程,既阐述了舞台戏曲的创新发展之路,同时也说明了,广播戏曲节目其实是舞台戏曲艺术的最佳阐释者,为戏曲创作者和戏迷们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魏松云 《大观周刊》2011,(15):160-160
道具是指戏剧演出中所用的家具、器具以及其他一切用具的通称。中国传统戏曲中原称“切末”(包括布景)现也分为布景和道具。作为影视艺术文化行业的一部分,道具设计的教学也成为各大院校的重点教学部分。  相似文献   

19.
张岩 《今传媒》2011,(5):155-156
影视同期书是处于大众与小众之间的一种文化产物,是影视与文学有机结合产生一种"快餐文学",针对当前影视同期书在大众传播中的尴尬境地,论文对影视同期书在受众中的传播进行了大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透视了影视同期书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并对影视同期书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戏曲节目是广大听众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使听众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为此,应发挥广播的听觉优势,合理编排戏曲节目。戏曲节目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以欣赏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戏曲种类,同时加强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服务型,强化戏曲艺术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渊源关系,并精选全国各地戏曲的优秀传统戏和新编现代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