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融为圣人后裔,从小就浸染儒家教育,且一生坚守着传统礼教。他幼时便以"让梨"而闻名,以笃信奉行儒家礼教而著称;他于曹操始疑、中信、终弃的曲折态度体现了他对礼教的如一坚守;他的激烈言行,究其实质,当为扭曲地维护传统礼教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5,(3):154-155,175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本文在对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德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古代礼教的德育功能、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联、古代礼教对当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启示等,提出现今学校要正确对待古代礼教,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创新礼仪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晓锋同志早年毕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到西安市委后又在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门下攻读中国思想史博士研究生。晓锋同志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传统礼教的研究较深的青年学者 ,仅在这方面的文章曾多见于报端 ,这次他送来《礼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体度》读后 ,掩卷长思 ,感慨良多全书在继承传统的史学及思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突破传统研究方式 ,大胆地提炼与创新 ,同时吸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优秀成果 ,从礼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制度的运作方式 ,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以礼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理性精神。本书提出一系列…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深刻理解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庆精神建设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传承,更是增强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见长的小说,它标志着悲剧艺术小说走向了成熟.《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的,“这种悲剧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天理与人欲、礼教与人性的冲突.在传统礼教的压抑下,人性被严重扭曲,众多人物在传统礼教的圈子里无法摆脱,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本论文将从《自鹿原》中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从更深层次挖掘出这个时代里面巨大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山水城市的概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涵,它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特征。"山水文化"是由于中华民族对于山水的特殊情感而产生的,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思维形态,其中尤以宗教、哲学、美学三大领域与山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成为了"山水文化"的载体;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有助于构画"天人合一"的新型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特殊的转型时期, “魏晋风度”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士人风貌,是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文人习尚与风气.魏晋士人有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礼教冲突,一方面,魏晋士人有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礼教伦理的虚假性和强制性本质进行猛烈抨击.这种抨击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士人在焦虑、恐惧、悲哀和痛苦的精神世界中对人生道路的拷问.在礼教衰微和玄学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这种内心的剧烈冲突在魏晋士人的娱乐活动中得到了更明显、更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批中国学人在殖民统治下,试图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而冲破重重束缚建立起来的。它将中国大学的近代性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士"的精神为根基的多元精神融合,关怀、批判、折中、国际人格成为这种精神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期刊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文学期刊不仅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刊发新作的场地,而且还将全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加以集中有序的管理,以建立有着统一路线的文学格局。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即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1949-1955年即"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它严格遵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的办刊原则来保持它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风貌。《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运动化批评来实现的。主流叙事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和指引文艺刊物的直接效应。《人民文学》在引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潮的同时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时代氛围对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园林风格的比较和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园林典型的“天人和一”、“追求自然”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园林中的政治意识和儒家意识,以及园林中所呈现的文学现象和其极具自然的造景手法,从而突出了中国园林物质和精神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德新如何综合了伊斯兰教和儒教思想的"天"的观念,以及他将儒教哲学思想范畴中程朱理学的"天"等同为伊斯兰教认主学中的"真宰"或"主宰"观念的宗教学比较方法,以理性的倾向竭诚致力于将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与回民穆斯林所生活的中国社会的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沟通起来,并试图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和平相处。  相似文献   

16.
"悲剧性"审美范式被20世纪中国文学偏狭化的接受为"社会悲剧",成为"五四"和"新时期"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不仅充分实现了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旧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偏狭化"接受,特别是其极端发展的"英雄性"范式,遮蔽了"悲剧性"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从整体上弱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在生时与尤金.奥尼尔齐名,身后在美国文学评论界遭遇近20年沉寂。70年代开始被"重新"挖掘,90年代以后逐渐回温,并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逐步引起重视。格拉斯佩尔研究应该走出"女性主义"政治学的局限,关注其作品的美学和文学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程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孟子和孔子的政治论,程颐试图使他们的政治思想与自己的理气论相适应。他依据自己“天理”的本体论观念把“仁政”和”礼国”提高到一个普遍的政治模式。程颐的政治思想除了重视政治的原则和实践的方面以外,还依据诚论提出一种政治性的工夫论来表现政治的形而上学的起源和作用,“立志”、“正心”、“诚意”、“敬”、“修身”都是程颐政治性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20.
两种最早的文学传统是诗和自然哲学,在政治哲学产生之后,文学传统的对立变成了诗性智慧与政治哲学的对立。文学传统的表层是文学旨趣,但其深层是政治意识。诗性传统恰恰不具有政治意识,以至于后来止步于“文化研究”,同时也失去了历史意识。文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两种文学传统的对立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相互汲取对方的养料,共同支撑基于自然语言的学术,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