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国外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诸如此类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怎么热闹和激烈,对于普通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教自己的书,让别人去说吧!”或许仍是他们最无奈也是最“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语文产生已百年有余,我们收获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而当代的语文教学为何屡遭诟病?我们究竞需要怎样的语文?我以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当务之急是重构“自觉”的语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之“真”意味着什么呢?将语文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是否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在参加一些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节课‘语文味’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看来,“语文味”一词已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你一定会问: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7.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闲惑所在.这牵涉到语文教学的目标、特点、效率以及教学走向。本文重点谈一谈小学语文“不教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不教什么”,语文教学才会有效乃至高效。那么,什么内容不需要教呢?  相似文献   

9.
在“素质教育”铺天盖地将我们紧紧拥抱,在“应试教育”迟迟不肯松开荆条的今日,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语文教学追求学生“各正性命”“各尽潜能”,真正做到在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中达到扎扎实实的“低碳”成效?我认为,能艺术地将一个“爱”字贯穿其中,才是关键。实践证明,用爱浇灌语文教学这片田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自然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这很难一言以蔽之,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  相似文献   

12.
谭海鹏 《课外阅读》2011,(9):290-290
新课改之后,语文知识如明日黄花,备受冷落,这与以往的雄霸课堂、一统天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人文性的倾向偏差,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误读,一些老师发出了语文课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学生也不知语文课要学什么,普遍感受不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语文知识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要回归常态是大势所趋,但因此许多教师心中存在着“回归是什么?回归的是什么?回归之后是什么?”的种种困惑。本文以“语文回归”为主题,筛选相关内容综述并比较研究,试图以此来消解教师心头的疑虑,削减心中的摇摆(为什么要回归?回到哪儿才算回归成了等)。重点从“回归家常课”、“回归教学智慧”及“回归学生主体”三方面阐释“语文回归什么,怎么回归?”这个实质性的问题。从而让教师洞察回归,反思回归,进而构建有效的语文回归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谭丽霞 《西藏教育》2008,(11):36-36
在新的教学方法里,语文教师仍要“讲”。那么该“讲”些什么?又该怎样“讲”?  相似文献   

15.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节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无疑是要带来语文变化的,也就是语文素养的生长。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又该让孩子带走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新课改在湖南实施的第六个年头。 语文新课改,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我们无法作出居高临下的审察,也不愿停留于“宏大叙事”。 我们强调的是“我”的视角。在“我”的眼里,语文课改究竟带来了哪些“转变”?哪些“转变”是积极的?哪些“转变”还伴随着“困惑”?走进本期话题,让我们重温六年来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于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入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和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本身就是语文内在“言与义”的矛盾,也是语文外在“情与境”的矛盾,但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谈“语文”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1.奇怪的问题 学校教育有很多学科.独独只有语文学科有“语文味”的争论。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些语文教育专家与语文教师已经糊涂到什么是语文、语文课该干什么都弄不清楚了。中国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五四以前,主要是读经,  相似文献   

20.
比“学”语文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曰:“习”语文。“习”与“学”不都一样吗?不然。这里的“学”是“学”,“习”是“习”,一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非常遗憾的是,苏教版初中教材把“习”错译为“温习”,还是一种“学”,没有解出“习”的真正意义来。因此,现在非常需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