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设计出一套方法——水柱移动法测定微量气体。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为何不能支持10.3 m高水柱?究竟能支持多高水柱?"笔者还从未见有一个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能。根据是:当水柱所产生的压强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由p0=ρ水gh得水柱高为10.3m。但是,生活经验却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是错误的。生活中,人们用活塞式抽水机或离心式水泵从井中抽水时,如果抽水机离水面高度接近10m,就很难把水抽上来。 原来,水中溶解有相当多的空气,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当水面上  相似文献   

4.
王海岳 《物理教师》2002,23(6):13-13
“声源”在空气中振动时 ,一会儿压缩空气 ,使其变得“稠密” ;一会儿空气膨胀 ,变得“稀疏” ,形成一系列疏、密变化的波 ,将振动能量传送出去 .这种媒介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称为“纵波” .不过要注意 ,声波虽然一般是纵波 ,但在固体中传播时 ,也可以同时有纵波及横波 ,横波速度约为纵波速度的5 0 % - 6 0 % .在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 ,原因是气体或液体 (合称流体 )不能承受切力 ,因此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时不可能为横波 ;但固体不仅可承受压 (张 )应力 ,也可以承受切应力 ,因此在固体中可以同时有纵波及横波 .地震波其实就…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二物理课本132页编有“(2)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所见答案均为约是10.34米。于是“假若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的最短长度约为____米”等各类试题便派生出来,其标准答案不言而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课本所述方案,我们多次测试表明,在通常条件下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管长8米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6.
刘国良 《物理教师》2002,23(2):5-55
先说一个故事 ,几个渔夫出海捕鱼 ,发现船舱出现一个破洞 ,海水涌入舱内 ,一个渔夫立即用一块木板上前封堵 ,水柱的压力实在太大 ,一个人不能将洞堵住 ,后来在另一个渔夫的帮助下 ,两人协力才将洞堵好 .奇怪的是 ,一旦盖住 ,一个渔夫就足以将它顶住而不再需要别人帮助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后都是一个洞 ,而且洞离水面的距离相同 ,所用的力为何会有如此不同 ?其中奥秘值得一究 .我们来分析一下前后两种情况木板的受力 .洞未图 1堵上之前 ,注入的水柱具有一定的动量 ,用木板上前封堵则改变了水柱的动量 ,因而木板受到了水柱的作用力 ,这…  相似文献   

7.
在热学演示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N形玻璃管”配以有色液柱来显示有关热现象,其效果明显、制作简单。现分别介绍如下: 1 气体热膨胀的演示 教材中是将“Γ”形玻璃管里面注入一段红墨水的水柱来显示空气受热时体积的变化。此  相似文献   

8.
吴艳霞 《物理教师》2003,24(8):19-20
常在一些资料上见到这样一类题目:一台输出功率为3kW的离心式水泵,要将15m深处的水抽出,每小时可抽水多少kg?(参考答案为0)显然,此题是想考查学生对1atm只能支持约10 m高水柱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笔者认为,此题设计有欠缺,它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认识:离心式水泵的扬程不能高于10 m。  相似文献   

9.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21%.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但是假如空气中没有氮气,而只有氧气,那么这个世界又将是一个什么情形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其它溶液能不能代替水来起喷泉作用呢?”“改用其它装置是否能做喷泉实验?”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还是探讨一下“喷泉”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基本装置,设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cm,胶头滴管内挤出约0.5mL的水,那么0.5mL的水要溶解多少毫升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来呢?图1 喷泉实验装置要让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必须有一个压强差(设为ΔP)。ΔP为多大才能产生喷泉?大家知道,1atm相当于10.34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则有:1atm∶10.34m=ΔP∶0.…  相似文献   

11.
学生问“帕斯卡原理”为何不叫“帕斯卡定理”?“牛顿定律”为何不叫“牛顿定理”?课本中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为何一个叫做“定理”,一个叫做“定律”,是否可以都叫做“定理”或“定律”?“动能原理”为何又叫做“动能定理”?“安培定则”、“左右手定则”能否算作定理或定律?  相似文献   

12.
“焦耳定律”演示的又一做法应城市蒲阳中学张仁义(432400)原理:如图1,让一定质量的空气在烧瓶中吸收电阻丝释放的热量进行等压膨胀,使水柱M在管中水平地向右移动ΔL,则有其中W是电功,c1m1ΔT1、c2m2ΔT2、c3m3ΔT3分别是空气增加的内...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中,有一个“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在烧瓶内装满染红的水,用中间有细玻璃管的胶管塞紧瓶口,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在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上面的装置放入热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再将上面的装置放入冷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教学用书》中讲:“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放入冷水中,细玻璃管水柱下降。说明水有热冷缩的性质”。然而,我在上这节课前,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烧开水时为什么有声音用壶烧开水时,水要发出响声,水的响声,有大小不同两种情况:其一是快要沸腾时,水发出非常连续的响声,音调很高;另一种是沸腾时,水发出“噗噜“”噗噜”可辨的断续响声,音调远没有前者的高。为什么烧开时音调不高,而未烧开时的响声却高呢?原来,水壶盛水前,壶壁上吸附着一层空气,添水后,这层空气就变成了无数微小的气泡,因吸附力大于气泡受到的浮力,故水并不能使它们脱离壶壁。当水温升高时,气泡周围的水在气泡内蒸发,使气泡体积增大;当温度达到七八十摄氏度时,变大的气泡受到的浮力超过了吸附力,它们就要离开壶壁纷纷上升…  相似文献   

15.
尹秋云 《山东教育》2004,(27):62-62
在一次晨间谈话中,我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孩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奥特曼”。当我询问孩子为什么如此喜欢“奥特曼”时,孩子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奥特曼’很厉害,能打怪兽!”“‘奥特曼’什么都不怕,有很多本领,能发射激光、还会飞!”“‘奥特曼’最勇敢,他能保护地球!”……看来,“奥特曼”的本领超强,无所不能,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那么,孩子的父母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我在本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40名家长中,同意孩子观看的约占15%;不同意的约占78%;无所谓的约占7%。其中85%的家长认为对低年龄孩子的成长不利,因为里面有很多宣扬暴力和恐…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2020,(2):4-5
欢迎走诸“精灵实验室”!本期出场的是“空气精灵”,栽们報%生存的空W有什么特点呢?快跟随“地球精灵”一起探索空气的奥秤吧!肋间肌无法把胸腔撑大到足以让空气胀满肺部的程度。是否有另一种深藏不露的肌肉会助它一臂之力呢?  相似文献   

17.
王成光 《山东教育》2005,(3):104-104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空气质量监测器。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空气质量监测器。一、原理根据密闭容器内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其总体积在压强不变、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少,通过测其体积减少的量就可以求出新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但是直接测量空气体积的减少量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变直接测量为间接测量,方法是将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常见是100个汉族姓氏都有哪些呢?最新研究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分别约占百分之七点四和百分之七点一。我国有“赵、钱、孙、李”的老百家姓排法,如果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新排列法是:李、王、张、刘、陈、杨、  相似文献   

20.
在诗词、俗语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你能说出下面诗词、俗语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吗?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