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科知识》2010,(2):60-60
1.“戈达德”号沉船:考古学家对在加拿大育空水域发现的“幽灵船”进行了深入勘测,这是一艘百年前淘金者乘坐的“戈达德号”,它现在保持着原状。考古人员在“戈达德”号的甲板上发现了船员弃船而逃时丢下的靴子。在此之前,还从未在育空地区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沉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众考古理念逐步得到实践和推广,除了专业的考古学者在对考古学大众化方面做出积极探案外,博物馆也成为公众考古理念实践的重要力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南海I号”这一珍贵水下文化遗产的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是探索水下考古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为更好地宣传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经营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公众考古理念。本文就该博物馆的公众理念实践做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做法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南澳一号抢救性发掘,这片由本岛和22个岛屿组成的南澳岛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水下考古透露,从珠江口至海南岛这一漫长的南中国海沿岸,探摸共发现约有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东南  相似文献   

4.
鲍可 《金秋科苑》2011,(2):123-124
随着"南澳一号"抢救性发掘,这片由本岛和22个岛屿组成的南澳岛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水下考古透露,从珠江口至海南岛这一漫长的南中国海沿岸,探摸共发现约有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东南一隅的南澳岛域,在1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多达200多艘,类同商舶沉船的百慕大三角洲。那么,这片神秘的海域,因何成为古沉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5.
谭正 《百科知识》2007,(6X):4-6
备受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已于4月8日正式开始,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水面。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至今,已过去了20年,对它的探索发现从没有停止过:它出自哪里?欲驶向何方?却因何沉没?而今,它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又会有多少值得期待的发现?让我们一同走近“南海Ⅰ号”。  相似文献   

6.
<正>1900年的复活节星期二,一群海绵潜水员在安提凯希拉海域附近发现了一艘罗马沉船。几个月之后,希腊政府对此处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海下考古发掘。安提凯希拉装置就是这次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之一。该沉船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60-80年,安提凯希拉  相似文献   

7.
吴迪 《百科知识》2011,(5):14-15
2007年5月,正当“南海1号”打捞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南澳岛东南方向乌屿岛和半潮礁之间,即当地俗称“三点金”海域又发现了一艘载满货物的古代沉船。据考古专家初步勘测,古船长度约25.5米,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水下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水下考古学对于水下考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至今在国际上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这主要是因为各国面临的情况不一而造成的。欧美国家因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使他们能较早地涉足水下考古领域,其学者的大多数研究领域侧重于地中海周边的具有高度航海技能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人、罗马人、迦太基人、腓尼基人等所遗留的沉船、建筑遗址、艺术品。他们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可以在十分复杂的海况中进行水下考古活动,目前不论研究水  相似文献   

9.
蒋葳 《百科知识》2012,(20):24-25
正清朝道光年间,一艘满载着瓷器和宁波梅园石的商船从宁波起航,航行一天后,在经过象山渔山岛附近时,遭到意外沉入海底。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艘船的"遗址"才被人们发现。这艘商船被称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2008年,考古学家正式开始对"象山小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I0019-I0020
[导读]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肯尼亚国立博物馆合作水下考古队24日在肯东部沿海城市马林迪公布了联合水下考古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曼德利”号沉船污染损害事件 1992年10月3日凌晨,“曼德利”号在渤海中部(38 25 44 N,119 54 35 E)沉没。在发现海面有大片油膜后,对污染源进行了追踪,证实在沉船处有大量重柴  相似文献   

12.
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自2007年底整体打捞出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过了两年时间,整个古沉船一直沉睡在打捞它的"铁篮子"里,依旧是牵动世界考古界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2006,(10):54-57
“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物宝库,它淹埋着各个时代的沉船,这些沉船上遗留着各个时代的艺术珍品和大量的金银珠宝等有价值的东西。据考古学家估计,在全球海洋中,至少有沉船100万艘。荷兰的“卡梅兰”号1644年在彼得兰群岛附近的海域沉没,船上有着价值300万荷兰盾的银子和铜币。西班牙“圣克鲁斯”号船于1679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1,(16):61-61
科技考古:不是“忽悠”但应“踏实”。中国传统的文物考古方法.正面对一些“瓶颈”,急需科技介入;但将科技手段应用于文物考古,首先要做踏实、扎实的专业研究.找到正确方法,确定操作规范。盲目相信科技与盲目排斥科技,都不可取。用科技手段为文物整器做鉴定,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6.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名下的“斯尔德麦森”号商船满载17万件康熙年间的瓷器,还有125块打有“南京马蹄金”印记的金锭,从南京起航。但是,当船到达新加坡附近海域时遇到了风暴而失事。这笔巨大的财富在水下躺了230多年,终于在1986年被打捞上来并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同年4月的一天,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竞拍者云集拍卖现场。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0-I0016
7月4日,在M111墓葬内,工作人员在对编钟进行挖掘工作 截至目前,被誉为“湖北省近30年最重要考古发现”的湖北随州叶家山基地一、二期共发掘墓葬139座,马坑7座,共146个遗迹单位。本次考古发掘了10匹3000年前马的骸骨,为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马坑。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此外,发现编钟的M111墓葬,墓室长13米、宽10米,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早期最大的古墓。  相似文献   

18.
本月聚焦     
《科学生活》2007,(9):16-17
西夏时期瓷窑遗址惨遭毁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夏瓷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盗挖者长期乱采滥挖,使瓷窑遗址被毁坏得千疮百孔,已给我国西夏瓷器考古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宁夏博物馆原馆长、文物考古专家钟侃介绍说,西夏瓷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夏时期瓷窑遗址,也是我国西夏瓷窑考古研究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其烧瓷时间从西夏经元代至明清,延续时间长达几百年。  相似文献   

19.
缘起:随着装载“南海Ⅰ号”的水晶宫重新注满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博物馆内首度试发掘工作于2009年9月27日结束。  相似文献   

20.
《金秋科苑》2012,(20):10-10
“如何让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否发射专业考古卫星进行遥感考古?”、“DNA测序技术如何更好地为考古发掘服务?”在2012年10月23日召开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上,这样的发言充分显示了多学科交叉是文物保护科技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