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载,《新闻出版报》与前景电脑公司最近联合举办了首都20家报纸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活动.12名编校专家着重检查了报纸的错别字、漏字多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语病和常识性错误等方面。《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6家报纸荣获优秀奖.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以为,这种抽查大有必要“升格”为普查,并使其持之以恒. 众所周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无谓的同义重复是一种很讨厌的语病。经常遇到的是“报刊杂志”这种说法。例如,《人民日报》1981年11月6日第4版和第8版出现过3次,《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日第2版有篇文章,其标题是“订阅报刊杂志的苦恼”。此外,也有说“书刊杂志”(本刊1981年第3期第48页)和“杂志刊物”(《人民日报》1982年1  相似文献   

3.
黄鸿森 《出版科学》2003,(2):92-94,96
学术界殷殷期望出版一部标点符号史著作,近年在报刊上仍然听到这种呼声。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第9期(1996年8月出版)刊出黄河清先生《较早介绍西式标点符号的人》一文,报道了清末外交官员张德彝在1869年写的出使西方的游记中介绍西方的九种标点符号,然后说:“囿于笔者见识,我尚未看到系统研究各种标点符号名称由来的专著,显然这又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空白。”《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12日的一期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并没有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加上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国家标准中,对其表述比较模糊、笼统,例子也比较简单、抽象,所以标点符号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把握。因此,标点符号的应用比较混乱。偶读张虹老师发表在2006年第3期《科技与出版》上的《常见标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几点说明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刘一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国家标准》)是在1990年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用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的种类、名称、形体和主要用...  相似文献   

6.
胜利与不足     
《新闻知识》1986年第6期提出‘多方配合,消灭差错’的口号,并采取了三项切实有力的措施以来,每期刊物在减少和消灭差错上都有明显的进步。第6期刊物有五个单字和三处标点符号的  相似文献   

7.
两岸的标点符号使用标准都建立在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基础上,台湾地区标点符号也不断地向内地靠拢,因此两岸的标点符号用法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两岸在继承《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上有差异,加上后来对一些标点符号规定不同,导致两岸某些标点符号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文章比较了两岸标点符号的异同,并重点分析了4种具有较大差异的标号用法.同时两岸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推广新标准,以减少对出版等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和并为出版物提供准确、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于近期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三项重要的国家标准。 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准确表述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标准规定了16种常用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并举例作了说明。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曾于1951年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经过多年实践后于1990年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该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的错位与混杂这两种错误,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也屡有所见。所谓错位,就是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即本该置于甲处,却错误地用在了乙处,结果造成了语句结构关系上或语句意义表达上的错误。例如: ①本产品还可做太阳镜,供电视调试工、微机操作人员,交通民警、滑雪登山人员,使用效果优于普通镜和变色镜……(《中国电视报》1987年第24期)  相似文献   

10.
科技译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气象科技》编辑部汪永起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重新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称《用法》)‘。这是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规范。外译中的文章里,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循中文标点符号的规范与习惯,不应完全...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4月17日正式发表的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给科技人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提供了依据。标点符号是科技文章里的有机部分,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仅有表意作用,还有修辞作用。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表达文章内容,使读者容易看懂,便于接受,可达到顺利地传递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出版界在标点符号使用方面尚未规范化,尤以范围号、联字符等的用法显得混乱。拿破折号“--”来说,《标点符号板话》(张文风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一书中说:“破折号最后一种用法是:表示从哪里(何时)起,到哪里(何时)止。例如:沈阳--大连第202次列车;祖冲之(429--500) ”。显然,该书把破折号作为地点和年代起止的范围号使用了。而在198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上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中,列举了“屈原(约公元前  相似文献   

13.
题录精选     
理论研究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黄奇等,《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6~7页)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增强关键词检索功能的措施(张琪玉,《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1期:7~10页)连续性出版物管理论文在图书情报期刊中的分布——兼论有关论文分散问题(江乃武,《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1期:44~47页)  相似文献   

14.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表情达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熟知的那个“下雨天留客”的笑话中,问题出在标点符号上。早在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就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标点符号的用法已有新的发展变化,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重新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并在说明中强调:“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作者和编辑来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不应该成为一个值得议论的问题的,然而现在随便翻开一张报纸,稍微留意一下,就可发现一些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地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和省会城市报纸编校质量检查中,几乎所有报纸都存在标点符号方面的毛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稿件内容的表达,有时还会  相似文献   

15.
说起标点符号,许多人视为"小菜"一碟。孰不知,标点符号中的学问颇多,既不能一逗到底,更不可乱点"鸳鸯"谱。规范标点符号的法规就是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经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它规定了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第1期《卢跃刚:承负悲壮》卢跃刚,《中国青年报》记者第2期《秦朔:经营影响力》秦朔,时任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现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17.
“标点”的概念和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出版电子化、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日益提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标点符号的研究与应用却远不如对文字那样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林穗芳先生最近系统地研究了标点符号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对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对编辑工作者理性地把握标点符号,从而在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上起一点表率作用很有好处。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分析、比较古今、中外关于“标点”的词源,以及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中得出的,史料翔实,观点清晰,对编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标点符号的理论和历史也很有益处。本刊将分三期刊出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本期刊《标点符号的概念和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下两期分别刊出《汉语“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外国“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先生在《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中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斟酌的地方很多,但是关系到正确和错误的,主要只有断句(传统意义的句)和引号起讫这两件事。"受吕先生这段话的启发,平时翻检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82年第2版),发现书名标点中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斟酌。现特将其分为三类整理出来,供是书读者及整理者参考。一书名类首先说明一下,为排印方便,摘录原文时一般都改用相应的新式标点符号(专名号略去),但本类中所涉及到的需加辨析之处仍沿用书中标法。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在《青年记者》 2011年6月下撰写过《标点符号在版式中的功能》,接着这个话题,本文谈谈《汉字在版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祝贺《上海档案》杂志出版百期网罗天下档案事情, 倡扬海上人文精神。面向社会,办出特色 中国档案报社 贺《上海档案》出版100期2001年7月10日 《档案学研究》编辑部 2001年7月10日《中国档案》杂志社贺 2001年7月10日保持学术敏感, 不忘社会市场, 再创事业辉煌。《档案学通讯》编辑部 2001年7月10日《上海档案》编辑部全体同仁: 《上海档案》杂志向以立足档案,面向社会,贴近生活而著称。在《上海档案》出版第100期之际,我们在此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贵刊越办越好,为中国兰台作出更大贡献。《浙江档案》杂志敬贺 2001年6月15日贺《上海档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