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用语言字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谓之“描写”。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置于一定结构之中的材料,即选用的事例。  相似文献   

2.
翻译工作通常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而本文所说的“翻译”指的是党报所肩负的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创造性地把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通过新闻事实转化成普通干部、广大群众所能理解的语言、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体现在报纸版面上。因此,“翻译”是对党报上情下达功能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铜山日报的“翻译”工作做得比较好,得到了铜山县委县政府和读者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认可。不久前,我们专门就此采访了铜山日报总编辑李翠青、副总编辑杨思恬、原新闻部主任张震  相似文献   

3.
要写好财经报道,关键是要把报道写"活",用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翻译",其写作方式必须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4.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当好“翻译”——怎样把科普知识写得通俗易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科技新闻和科普知识作品编写得通俗易懂并饶有兴味,把神秘深奥的科技语言变成普通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甚至家庭主妇的语言,这是需要下番功夫的. 美国著名的科技新闻编辑和撰稿人奥尔顿·布莱克斯利称其为“一种翻译艺术”。这是个绝妙的比喻.了解和掌握这种“翻译艺术”,无论对科普宣传的作者还是编辑,都是重要的。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速写法。就是用简练的语言,为所涉及或介绍的科技知识勾勒一个大致的形象.获奖知识小品《氢元素串门记》在介绍元素排列时用的就是这种“速写法”:“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一座元素大楼.住在这个大楼里的居民就是组成那大千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从“戴着脚镣跳舞”谈起──浅议译制片语言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应该说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具有特殊性的艺术;语言转换要受到诸多因素的束缚。闻一多先生曾把格律诗的创作比喻为“戴着脚镣跳舞”。他说:“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用这句话来比喻文学翻译也非常形象,而译制片的翻译工作就更是一种戴着脚镣跳舞的艺术活动了。因为译制片翻译受到的约束更大,译制片的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自始至终受到原文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制约,而且受到电视剧或影片中人物性格特点、剧情发展及语言口型等…  相似文献   

7.
荣斌 《声屏世界》2008,(8):49-51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主持人将无声文字恰当地“翻译”成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过程,借助语音、语法、词汇三元素,通过停连、节奏、重音、语气四大手段,以目光语、手势、形体、服饰等为辅助手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就表达而言,严复先生当年讲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同样适合播音主持,“信、达、雅”应该也是播音主持表达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8.
“传神状物尽在阿堵之中”,这是古人论及画事的见解。所谓“阿堵”是指眼睛。眼睛活了,人物就活了一半。 新闻作品同样要写活,但不能生吞活剥古人的画论。要写活一个人物,需把握人物身上两样活的东西,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关于活的语言,许多记者都懂得要再现人物有特点的说话方式和口头语,用这些语言来表现人的笑貌音容,达到“闻其言而知其人”的效果。但是,仅凭闻其“言”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其“行”,就是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行为准确地写出来,使  相似文献   

9.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10.
芮辉 《今传媒》2016,(6):128-129
电视新闻播音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以有声语言、体态语、服饰语和表情语等为主要创作手段所进行的,通过电视媒介把新闻稿件表达传播出来的播音创作活动。播音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新闻播音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对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语言)“形之于声”的再创造。因此笔者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弄清电视新闻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从而为电视新闻播音创作实践提供启示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12.
“成就语言”这个词是我生造出来的,指的是成就报道中那些喜庆、褒扬的语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成就报道写惯了,写灾害报道时不知不觉地就将写成就的语言带了进去。  相似文献   

13.
黄定平 《中国博物馆》1998,(2):57-63,47
文物语言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反映人类及其活动,反映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它用的是一种专门语言,也就是以实物即真实事物来讲话,用这种方式向观众施加自己的影响。”(英国百科全书15版)这里所指的“专门语言”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文物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和博物馆语言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看,文物语言是博物馆最初的语言,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博物馆语言。一、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与丰富性所谓文物语言的简单性主要是指博物馆中任何一件文物只要简单地摆放出来就可以与观众进行交流,就在传播着它自己固有的信息,无需任何附加…  相似文献   

14.
我们也有外语学院,但那里培养的都是语言人才,缺点是没有专业,最近几十年,翻译界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些单位规定,翻译不算学术成果,我认为也不能一刀切,得看翻译什么东西。假设你把马克思《资本论》三卷都翻译出来,怎么能不算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用语言文字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谓之“描写”。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置于一定结构之中的材料,即选用的事例。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手中的“兵刃”,不是摄影家的数码照相机,也不是齐白石们的五彩狼毫,要想把“事物”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特定形象,主要借助于描写。那么,怎样描写好“事物”呢?  相似文献   

16.
三.现场报道的语言这里,先择录几段外国记者对新闻语言的看法: “我认为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在和读者交谈。”“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口授稿件的最方便的办法是,使用直截了当的陈述句:主语、动词、表语,较为复杂的句子会给你带来麻烦。”(以上均引自《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新华出版社) 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宝贵的经验。三段话,说出了好的新闻语言应具备的三个特点:通俗、交谈式,立体、形象化,简洁、短句子。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17.
荆素蓉 《编辑之友》2011,(10):88-90
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美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换言之,译者要在总体把握原作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译入  相似文献   

18.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  相似文献   

19.
报刊是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各种信息的。因此,用语准确,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否则,就会产生误解、歧义和谬误。再者,报刊语言又是和读者接触最多、最经常的语言,它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语言教师的作用,不少人往往把报刊用语作为摹仿、学习的样板。因此,报刊语言必须规范化。但是,目前报刊上有些用语是不够准确的,下面举例分析一下,以期引起注意。“今年以来”用“××以来”这种句式,是指已经过去的时间段概念,意即从某年(或某年某月)起到目前为止,它不包括未来的时间段。如“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年以来”、“去年以来”等等。说“今年以来”则不妥,因为“今年”包括1—12月,说“今  相似文献   

20.
1922年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讲到无神论的宣传工作时,列宁强调“要密切注意用各种文字出版的一切有关文献,把这方面一切多少有些价值的东西翻译出来,或者至少摘要介绍”,他同时指出“要像样的译本才能算数,但这样的译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