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个性(人格)等都会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微型的社会,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是儿童能否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缩影。家庭教育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呈正相关,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石,具有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与不足,只有充分地认识这些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会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爸爸批评,妈妈打圆场”等现象,甚至会因子女教育意见不一致引发夫妻间的“大战”。这样不仅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也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温床。另外,家庭中的其它长辈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  相似文献   

3.
1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的一种教育.一个好的家庭,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运动队中刚入队的运动员,大多数都为未成年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其道德行为、思维习惯,都带有强烈的家庭色彩.   ……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深受文化影响的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形成的文化积淀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的。儿童很多是在他的父母的指导下成长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通过与美国家庭教育的横向对比,中美国家的文化传统方面做比较,挖掘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以启事。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当前家庭教育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的本性,怎样爱孩子,怎么教会孩子爱,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认真考虑和仔细研究的重要课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爱”。那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怎样的爱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呢?  相似文献   

6.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必然使独生子女比例上升。独生子女如何教育,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独生子女已大量存在,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子女教育也就成为了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家庭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学校教育相比较,具有启蒙性、终身性、个别性的特点,从孩子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开始,父母  相似文献   

8.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伟大著作之一。该书描绘了女主人公葛笃德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赞颂了她善良的品质。本文试图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度分析了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试图解决一些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就是家人施与子女的教育,是父母教导子女为人处世的教育.亲职教育是为人父母者因时代需要、为求成功扮演父母角色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先有适合时代的亲职教育,而后才有成功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远离父母关爱和监督的家庭之中,他们的父母到远离农村的都市打工谋生,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于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本次“两会”热议的话题。最近几年,随着民工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纷纷远赴城市打工谋生,他们的孩子却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由隔代的长辈来抚养和管理。老年人由于精力有限,往往在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力不从心,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留守学生主要...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与家长进行教育上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驾齐驱,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素质,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一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那将会在孩子的心灵种下劣质的种子。因此,多年来我校将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只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现今,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袁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真爱的情感。青少年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教师具有亲和力,才能和孩子友好相处,促使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孩子追求美好的生活,愉快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有位伟大的诗人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而今,说话、演讲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如果要你的孩子有个成功的未来,一定要从小努力培养他的口才。家庭教育如果在小学生口才培养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小学生的口才定会得到显著提高,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要发挥积极作用,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孩子生存的基本能力;贯穿学习教育,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民主教育,培养孩子创造能力;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负责精神;加强爱心教育,培养孩子关爱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以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为依据 ,阐述了相道教育、责任教育、磨难教育、移情教育等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现代家长必须改变观念、严以律己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教育孩子 ,使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使青少年一代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迫于当前繁重的工作压力,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不得不把孩子交给退休的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几乎都具备了"自我中心"意识,依赖性很强,独立能力和自信心严重不足、接受新事物较慢等特点。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边远山区的一名农村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孩子从一出生,父母是他们最先接触的人,家庭就是他们最先接触的环境。从家长身上,孩子了解了家长的生活、工作、学习及为人处事,认识了周围的人和事,懂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20.
"洋留守儿童"指拥有外国国籍但长期离开父母在国内生活和读书的留守儿童.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家庭身份特殊、亲子情感隔阂、父母管教缺位"等问题,导致孩子归属感不强、安全感缺失、放纵心理明显,影响德育、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有效的帮扶策略包括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和家庭自身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