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外交政策由不结盟政策转型为多向结盟政策。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分析框架,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内单元层次的影响,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议题式结盟、与美国敌视的地区国家强化务实合作、强化与邻国的传统关系。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印度莫迪政府外交政策大概率会选择延续多向结盟政策。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及印度国内政局演变,未来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印度将“印太”概念并逐步战略化,试图为印度介入亚太事务寻找“合法性”。印度自建国后一直试图在“印太”区域实现“大国梦”,但其影响力长期局限于南亚。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逐步升级为“印太”战略。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旨在应对中国崛起,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产物。为防止中国在“印太”取得战略主导权,莫迪政府采取了军事平衡策略、对冲平衡策略和规避平衡策略。但考虑到印度的国家凝聚力、社会的分裂程度、国内经济低萎问题以及印度的“战略自主”,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自独立以来,印度便把实现大国理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全方位的多边自主外交,其中,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东向政策"取得了巨大进展。服务于印度大国战略的东向政策将有助于印度的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亚太地区,从而实现印度从亚洲大国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调整,这是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目标确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做出的必然反应.本文就对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权力逐渐被分散化的趋势,同时国际系统的转换推动了国家行为的调整,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自身实力,因为实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体系中利益的大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印度利用这种难得的机遇,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调整其外交战略,为它的崛起创建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因此,探析印度崛起的原因,除了国家自身的特殊诉求这一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缘由就是国际系统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潘小亮 《学周刊C版》2011,(5):200-201
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有着地缘政治上的联系.三国关系的冷暖对国际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赫鲁晓夫执政后从全球战略眼光出发.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对中国和印度尤为重视.目的是在对抗美国方面取得优势.竭力维持他在东亚以及南亚的既得利益。但是.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使得三国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对中印俄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南亚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 ,雅尔塔格局彻底崩溃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 ,邓小平和乔治·布什分别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两种不同构想对两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调整以及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化角度而言,主权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需从政治、军事等方面解读,具体是指调整国际国内政策和军事政策。国家调整安全战略,主要依靠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其中包括"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既要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保障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还要通过法制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保障"一带一路"安全平稳推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对我国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调整和制定国际战略及外交政策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影响朝鲜"弃核"的关键变量,是有效解决朝核危机的重要前提。对影响朝鲜"弃核"主要因素的分析,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展开。受传统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束缚,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国际系统层次变量的分析,而缺乏对朝鲜国内系统层次变量的分析。由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和朝鲜特殊政治生态等因素所决定,朝鲜"弃核"的关键因素源于其国内层次变量。其高度集权的领袖体制,使最高决策者对"弃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引入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分析范式可以进一步发现,朝鲜最高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心理认知模式和行为逻辑,决定了朝鲜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其既有的核战略。中、美、俄、韩等国只有克服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困境,通过新的政策组合,使朝鲜决策者形成拥核将最终危害其根本利益的正确认知,朝鲜弃核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进"印度制造"运动,究竟有何战果?2月中旬在孟买举行的"印度制造周"就是展示和检验一年多来运动成果的舞台。用莫迪政府的话说,这是印度政府组织的有史以来最大的跨部门展会。大则大矣,"印度制造"到底有多少分量?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有多少吸引力?招商引资的"狮子"2月13日至18日,"印度制造周"在印度金融和商业中心、印度最发达地区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举行。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研究理论中,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独特方法,个人层次是层次分析法之一。该方法认为决策者及其个性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杜鲁门政府时期中东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尤其是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对杜鲁门政府中东政策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盼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学习中,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盛极而衰的英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并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这一调整终究未能改变其世界霸权地位走向衰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目前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部包含在80年代中以来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教育文件中.如《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及修定后的国家教育政策和(1992年行动计划》,它们成为规划印度到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某些重要调整。从大的国际背景看,贯彻和实施1990年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1993年12月在新德里召开的由孟加拉、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参加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首脑会议精神,也是促使印度对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某些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调整教育发展战略的…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主体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实践性,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认知功能、规范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和目标功能。指出“意识形态”过去一直是、将来还会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风云剧变,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策略方针,这一方针以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精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为主旨,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及时调整并实施更加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指明了战略走向,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仍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从NAFSA研究报告说起“9·11事件”后,由于美国对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签证控制更为严格,去美学习的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人数下降明显,也引起美国朝野上下的高度重视。NAFSA,一个民间的国际教育者协会,组织了一个“国际学生进入美国”的战略课题组,该课题组由哈佛、密执安州立大学等10所大学机构人员组成。课题组发布了题为“为了美国的利益,欢迎国际学生”的研究报告。[1]这里将透过报告,看看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是如何看待国际教育战略的。此报告证实对国际学生的开放,确实对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时代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毛泽东时代,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本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的实际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外交政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制订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应该是寻求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